第九十五章 定由我定,亂由我亂(第1/2頁)
章節報錯
宋絳說道,“莫凱向真大帥進言,說,都統制的本性……桀驁不馴,新立大功,兵權在握,更加目空一切, 若不打一開始,便替都統制‘立規矩’,明上下之分,以後的事情,就不好辦了——賈大帥即前車之鑑也!”
嗯,俺以武將知軍州之時, 朝野內外,便議論紛紛, 但盱眙、泗州情況特殊, 反對的意見,擺不上臺面,只好先讓一步;真德秀理學大家,“以文制武”的執念,一定是很深的,目下,淮東局面已定,在他以及他的同道看來,很該“正本清源”,原先退一步,現在,該進兩步了!
莫凱的進言,正正好合了真德秀的意,於是,召集屬下,要在大庭廣眾之中, 跌俺一個筋斗,打消俺的“氣焰”,今後,神武副軍也好,屯軍也好,乃至神武軍,他才好拿捏自如呀!
哼哼,目下,淮東局面確實已定,只是,你們怕是忘了,這個局面,定於誰人之手?
就不怕,定由我定,亂由我亂?
真德秀欲替我“立規矩”,並不出奇,但莫凱——
為什麼要和我作對?
不大可能是為舊老闆抱不平。
我雖然強勢,賈涉凡事拗我不過,可是, 無論如何,賈涉面前, 我沒有不禮貌的言行;更重要的是, 賈涉的厄困,解於我手呀!石珪突襲楚州,賈涉成了階下囚,若不是我,他就算保得性命,回到臨安,也是個削職免官的下場。
若說純為討好新老闆,也不大像,同我作對,大有風險,沒有足夠的好處,他能幹?
莫凱進讒賈涉,冤殺陳孝忠,是因為收了李全的重賄;楚州目下的情形,不曉得李全曉得不曉得?若曉得了,自然恨不得食我之肉、寢我之皮——奪妻之仇,不共戴天嘛!不過,他遠在河北,手伸不到楚州,那——
腦海中,一個名字跳出,吳浩目光灼然:
莫非——楊妙真?
*
吳浩一隻眼睛向外,一隻眼睛向內。
內,家裡那位“內人”,床下巧笑嫣然,風情萬種,皆一如平日,並無異狀。
外,第二天一早,真德秀派人送個帖子過來,約“長風吾兄”明日上午相會於南渡門外的蓼兒窪。
這,頗出乎意料呢。
轉肽也轉的太快了些罷?
還有,蓼兒窪?這個名字,咋這樣熟悉?
突然間就想起來了:
《水滸傳》中,梁山泊之又名,不就是“蓼兒窪”嗎?
還有,那個,徵方臘後,殘存的梁山泊諸將被拆的七零八落,各奔前程,宋江做了楚州安撫使——
等等!楚州?
咦,原來,宋公明的大結局,就發生在楚州呀?
我可是一直沒想起來呢!
要說明的是,“楚州安撫使”的頭銜,是施耐庵、羅貫中的杜撰,安撫使是路一級(省一級)職務,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淮東安撫使、知楚州”。
但不同於南宋,北宋的時候,淮南東路的路治在揚州,不在楚州,淮東安撫使兼知揚州,而非楚州;而且,以宋廷對宋江的防範,不大可能將一整個路交給他,所以,宋江的差遣,其實就是個“知楚州”。
好,接著說。
宋江到了楚州,見南門外有一去處,亦名“蓼兒窪”,風景異常,四面俱是水,中有一山,雖然窄狹,但山峰秀麗,與梁山泊無異,不由心喜,但若身閒,常去遊玩,樂情消遣,常言:“我死當葬於此處。”
結果,他和李逵毒發身亡後,都葬在了這個蓼兒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