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不能不加以制約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幾句話,史嵩之不是寫信,而是當面對史彌遠說的,史彌遠要同史嵩之商定為沂王立嗣一事,找了個由頭,將他自襄樊前線召回了臨安。
“此子固為奇才,”史嵩之說道,“但崛起太速!若不略加抑制,必然目空一切,時日長了,還招呼不招呼的動,可就兩說了!”
這話說的頗有道理,不過,史嵩之並未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
吳浩在他面前,一口一個“兄長”,史嵩之亦視吳浩為小弟、為附庸,然而,目下,這位小弟兼附庸,已是統管數萬人馬的都統制了,正經的“大將”(也會有人拍馬屁,呼之為“大帥”的),史嵩之自己呢,還只是個光化軍司戶參軍,從九品、第三十七階——最低一品、最低一階。
雖然,史嵩之做光化軍司戶參軍,既有實際需要(摸清襄樊情況,為將來經營襄樊打基礎),也是政治姿態,表示俺雖有個當朝第一人的堂叔,卻“從基層幹起”,但,都統制對司戶參軍,這個對比,還是太強烈了些!
他是個自視極高的人,也有些真本事,但心胸並不寬廣,今時不比往日,小弟兼附庸竟遙遙居自己之上——往上看,怎麼看,怎麼彆扭!
所以,不能不“略加抑制”。
最好,再悄悄的跌他個筋斗?(當然,這個話,就不能同二爹說了。)
除了史嵩之,賈涉於吳浩,亦有一番評介,這番話,對史彌遠,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賈涉臥床,史彌遠親自探訪,這個姿態,賈涉還是感動的,說起話來,語氣雖然委婉,但意思都很透徹,算是很坦誠了:
吳浩這個人,年紀雖輕,但異常強勢,取消忠義軍的軍號、建制,進行徹底改編,以及建立屯軍,進行大規模屯田,都是他的主張,大方向上,自己雖不反對,但許多具體的措施,自己並不以為然,但吳浩一切堅持己見,自己的位份、資歷雖遠在他之上,差遣上,也算是他的上級,但身體不好,精力不濟,加上彼時情勢,楚州內外,皆在他掌控之下,最後,沒一件事拗的過他,一切都照他的主張辦了。
吳浩這個做派,同他在史彌遠叔侄面前的表現,不甚一致,史彌遠早以為吳浩“輕雋而鷹視,未必是久居人下之人”,聽了賈涉的話,更加警覺,對史嵩之的建議,便更加之以為然了。
吳浩娶楊妙真,也有許多的議論。
臨安看不到楚州的現場直播,並不曉得此實為強娶,形同“搶親”,大都以為,這是吳、楊之間的勾連,他們達成了什麼秘密交易,外人不得而知,但楊妙真出身盜賊,老公生死未知,便另結新歡,這般水性楊花、狠辣果決的女人,又能做出什麼好事情來?吳浩惑於美色,紅顏禍水,怕是對朝廷不利!
因為這個楊妙真,對吳長風,也不能不開始提防了!
史嵩之的建議是:淮東制置使的人選,不要出於史氏的嫡系,如此,將來該人同吳浩發生矛盾,吳浩就不大怪得到史氏的頭上;但同時,這個人,又要有足夠的壓制吳浩的意識,最好,嗯,從理學一派中挑人。
史彌遠仔細想去,嗯,還真是個好主意呢。
理學一派,最重出身,最重以文制武的祖制,對於吳浩以武將知軍州,早就牙癢癢的了;同時,目下的楚州,不比當初的盱眙,“盜賊”都已服帖,吳浩呢,再強勢(事實上,吳浩到底啥做派,除了賈涉和史彌遠,朝中其餘人等,並不清楚),到底正經是朝廷的人,不必擔心他舉兵相脅,所以,應該很有幾個人樂意去做這個淮東制置使的。
史彌遠雖對理學一派虛與委蛇,理學一派對史彌遠,卻一直側目而視,這一層,吳浩也是曉得的,以理學一派為淮東制置使,對吳浩,可以解釋為出於政治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
史彌遠本來想給吳浩個制置副使,以為安慰,但史嵩之堅決反對,認為“都統淮東沿淮兵馬”已足夠酬功,制置副使同制置使不過一步之遙,若制置使出了任何意外,譬如丁憂啥的,不能不將制置副使扶正,朝廷一點回旋的餘地都沒有。
至於“安慰”——馬上就以趙與莒為沂王嗣子了,對吳浩,還不夠“安慰”?
他再不能想到咱們對他已生防範之心的。
也是,也是,好,就照你說的辦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