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一口一個,再一口,再一個(第2/2頁)
章節報錯
若冥頑不靈——既不肯過來接受改編,又盤踞漣水不去,那就沒啥可說的了,朝廷不日將大舉進剿,到時候,玉石俱焚,老少無遺!
潰回漣水的忠義軍,本就亂成了一鍋粥,現在,更是開了鍋了。
錢糧若斷,沒錢也罷了,但沒了那個“糧”字,立即生存危機。
劫掠,只能搶到金銀銅錢布帛,搶不到多少糧食——誰家有餘糧呀?當年,李全、楊妙真等紅襖殘部流竄于山東沿海諸島,可是個“寶貨山積”卻“相率食人”的局面啊。
餓肚子的記憶,刻骨銘心。
就有人罵:好好兒的當兵吃糧不好嗎?幹嘛要跟著石珪那個囚攘的瞎折騰?
還有,公告裡雖然沒說明“屯田”的詳情,但“六四分賬”是個很有吸引力的條件,一般的田主、佃戶,都是五五分賬嘛。
不能不怦然心動。
以上種種,主要是下頭的人想法;上頭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時青那顆血淋淋的腦袋。
頭皮發麻呀。
有人主張北上,如裴淵、宋德珍、孫武王;有人堅決不幹——老子再也不想做流寇了!如張山、張友兄弟。
石珪奔襲楚州,以張山、張友守漣水,也即是說,他們兄弟沒有直接參加“造逆”,較之裴、宋、孫,心理壓力要小很多。
另外,當初迎石珪入主漣水,張氏兄弟本就比較猶豫,同裴、宋、孫以及石珪,本就有比較微妙的心結。
詳見第六十章《英雄用武之時,豪傑展足之秋》。
雙方大吵一番,只能分道揚鑣。
不過,跟著裴淵、宋德珍、孫武王北上的,不算多,就是他們自己的部下,也有不少不肯追隨的,潰回漣水的,以及張氏兄弟所部,攏共三萬出頭,跟裴、宋、孫走的,不到一萬。
也即是說,“放仗”接受改編的,兩萬有奇。
看到這個數字,吳浩略失望——不是嫌少,而是嫌多了。
事實上,對待漣水忠義,吳浩所施者,對付時青部之故技也。
品性不好的,姦淫擄掠慣了的,改造起來,特別麻煩,能趕走,最好趕走,既省了我甄別,也省了我的錢糧,不亦可乎?
此其一;其二,嚴實在山東,發展迅猛,這班忠義軍“哪兒來的、回哪兒去”,可以對嚴實形成一定的制約。
但進入山東的,還不到一萬人,這個制約的力量,略有點兒弱。
所以,俺略有點兒失望。
不過,也沒啥,山東到處都是饑民,進去之後,滾兩滾,雪球就大了,不然,嚴實的勢力,也不能發展的那般快呀。
至於“屯田”和“六四分賬”,卻不是忽悠,吳浩是真打算認認真真做起來的,不但在淮東做,更要到山東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