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功的一位故人還訪,一番競夜之談過後,第二天,他鄭而重之的將這位故人舉薦給了吳浩。

此人姓季,名先,楚州人氏,與王進功師出同門,算是王的師兄;王進功與徐宗主不合,破門出教,出走楚州,就是投奔的季先。

不過,這一回,倒轉了過來,是季先來投奔王進功了。

吳浩看這位季先,面團團的,神情溫和,心說這對師兄弟形狀頗異,性情卻是相投?不過,自然是熱情接待!

季先何以南奔,前因後果,處處關節,於吳浩將來事業發展,更有極重大影響,懇請諸位讀者老爺賜一點耐心,待獅子一一道來。

先說說楚州在哪裡——淮南東路之東北隅,宋、金國境線之最東端,黃河在此奪淮入海,其西的淮河,其東的黃河,同為宋、金兩國的界河。

既說到了“奪淮入海”,又不能不再多說兩句——此時代的黃淮地理,較之二十一世紀,有重大區別:

二十一世紀,黃河的入海口在山東半島以北,今山東省境內。

此時代——南宋後期、十三世紀末,黃河有兩個入海口,北入海口,乃“奪濟入海”所得(“濟”者,濟水也),同今之黃河入海河道,大致重疊;南入海口,在山東半島以南,今江蘇省境內,乃“奪淮入海”所得,兩個出海口,南北相差近五百公里之遙,此不可不知。

這並不是個“自古以來”的局面。

自古以來,黃河改道無常,北宋時期,黃河的出海口在今之天津,較“此時代”的北入海口還要北的多,黃河入海之前的一小段,算是宋、遼兩國的界河。

“奪濟入海”“奪淮入海”是同時發生的,其時間點距“此時代”也不遠,不過是南宋初年的事情,且是人為所致,但要講明白,又是一匹布般長,只好暫時按下不表了。

好,轉回正題。

金泰和、大安年間(宋嘉泰至嘉定初年,十來年前吧),楊安兒起兵反金,縱橫山東(山東為金境),所部多穿紅襖,故曰“紅襖軍”。

楊安兒先受金招安,不久再起,勢力愈來愈大,終於在萊州稱帝,改元“天順”;直屬之外,其下又以李全、劉全為兩大股。

其餘遙奉楊安兒為主的草頭王,還有十數股之多。

金大舉進軍鎮壓,楊安兒、劉全先後敗死,楊安兒餘部在其妹楊妙真率領下,與李全匯合,並與李全結為夫婦。

之前,季安眼見山東大亂,以為英雄展足之地,乃越境投入楊安兒麾下,楊安兒敗死後,山東豪傑,包括李全、楊妙真夫婦,無所歸屬,季先乃動了遊說他們歸宋的念頭。

季先輾轉得見知楚州應純之,言山東豪傑願歸正之意;而應純之也是個有心氣的,見金方困於蒙古,以為中原可復,至少,可藉助紅襖軍餘部的力氣,先期恢復山東,於是,密聞於朝。

時頻歲小稔,朝野無事,丞相史彌遠鑑開禧北伐之敗,不欲明言招納,只密敕應純之慰接山東豪傑,號“忠義軍”,給“忠義糧”,就聽楚州節制。

至此,季先的努力,算是初步見功了。

不過,此後一段時間,宋、金之間,小摩擦有,但未發生大的衝突,“恢復”啥的,暫時是談不上的。

直到這一回,金北困於蒙古,欲南“取償於宋”,大舉南侵,情形才發生了重大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