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瓊樓惡客(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浩長揖回禮,“小事一樁,兄臺太客氣了!有道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史嵩之笑道,“‘四海之內皆兄弟’是不錯,但於兄臺是小事,於某,卻是大事!今日之事,若非兄臺高義,某之麵皮,揭的乾乾淨淨!以後,哪裡還有臉再踏進大瓦子一步?”
略一頓,“某姓史,雙名嵩之,字子由,四明人士,請教兄臺尊姓?臺甫?閥閱?”
四明,今日之寧波。
“某姓吳,諱個浩字,表字長風,紹興府平水鄉人士,捐了個芥菜籽大小的‘將虞侯’。”
略一頓,笑,“我有一位故交,與史兄同宗,也是四明人士,二位的尊諱,也頗有些相似,不曉得——”
“哪一位?”
“史行之——原山陰縣丞,目下丁憂在籍。”
史嵩之一怔,雙手一拍,笑,“那是族兄啊!果然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啊!”
彼此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
“既如此,”史嵩之伸出一隻手,笑,“說不得,長風,只好請你再借我些銀兩了。”
一轉頭,稱呼已由“兄臺”變成了“長風”。
“什麼話!但凡所有,兄長儘管拿去使!”
說罷,吳浩將荷包遞了過去。
史嵩之主動稱呼吳浩表字,吳浩卻不能主動稱呼史嵩之表字,但“兄長”二字,較之“兄臺”或“史兄”,也有區別——既尊敬,又親熱。
史嵩之接過荷包,解開繫帶,取出一塊白的,在手上掂了兩掂,“足夠了!長風,今日那丁姓小妮子唱的話本,喚做‘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既如此,我就借花獻佛,請君往‘樊樓’一醉!”
“好!當得奉陪!”
《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是北宋時期創作的話本,“樊樓”是東京汴梁的第一座大酒樓,而臨安,也有一座地位彷彿樊樓之於汴梁的酒樓——豐樂樓,位置在錢塘門外、西湖邊上。
楊奎作為“綱紀”,隨侍吳、史,朱榮則沒有露面——他在“瓊林枝”的後臺,同史嵩之錯身而過,怕史嵩之記心好,認了出來,生出懷疑;這也是何以朱榮要坐到吳浩後一排而不是同吳浩並排而坐的緣故。
出錢塘門,順著史嵩之指示的方向,遠遠就見,西湖東岸,一座高樓,巍然聳立。
饒吳浩是打二十一世紀北上廣深過來的,還是吃了一驚,這座豐樂樓,怕不有五、六層之高?
走近了,看清楚了,此樓其實是三層,但其一,單是樓基的高度,就一層樓不止了,門前的臺階,有數十級之多——此樓其實是建在一個丘坡上,乃有這般格局;其二,每一層樓,竟皆為重簷,因此,遠遠看去,顯得異樣高大,致令人有五六層之多的錯覺。
吳浩心中嘀咕,咋的,南宋到了後期,建築體制上,無所謂“僭越”不“僭越”了嗎?
另外,豐樂樓前,還有一座兩層的門樓,一般的重簷,一般的雕樑畫棟——是正經的門樓,不是二十一世紀酒樓的那種牌坊哦。
嘿,瞧人家這氣派!
門樓之前,還設有朱黑木條互穿而成的“杈子”——就是拒馬,但魏晉以後,只有官至貴品,才有在大門前施用杈子的資格,其中,硃紅杈子,更是隻有宮苑才有資格施用。
莫不成,這座豐樂樓,是“官產”?
吳浩猜對了,豐樂樓非但是官產,還是非常不一般的官產。
穿過門樓,車馬熙攘,哦,“停車場”呀。
臺階前,有酒保殷勤招呼,一路拾階而上,引入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