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秦亮聽到這裡,反而暗自鬆了口氣。諸臣憋了半天,只從禮制上找理由勸說,言辭實在太溫和!

畢竟秦亮剛剛攻滅吳國,晉朝實際已恢復了大一統王朝,在這樣的功績下、大夥正忙著寫賀表,沒人願意真的惹皇帝不高興;滿朝文武也都是秦亮的人,那些真正反對他的,有些死了、有些已罷官沒有機會說話。何況策封郭太后、也沒影響大家的利益。

大家非要勸,乃因這事確實荒唐,如果眾臣都不勸誡、反而會被士庶詬病失職。只要諸公在朝反對過了,皇帝堅持要幹,那也沒辦法。

秦亮看向荀勖,心中瞭然,自然不生氣,猶自強辯道:“每朝的制度都不同,不用嚴格遵照前朝之制,設北宮皇后也只是特例。”

荀勖道:“各朝禮制皆出周禮,還望陛下三思。”

諸大臣聽到這裡,一起拜道:“望陛下三思!”

秦亮一臉認真道:“若不設北宮皇后,只能策封郭氏為三夫人之一,那百年之後、她不是連個皇后的名號也沒有了嗎?”

大臣們反對的、顯然是把魏太后變成晉朝妃嬪,而非何種封號;但荀勖自己沒說、只談北宮皇后不合禮制,那不能怪秦亮切題反駁。

閱門正廳中的嘈雜聲再次響起。同時大家應該也聽明白了,剛才皇帝的話主要不是辯駁、而是表明了應該回報郭太后的立場!

這時人們大概終於想起了郭太后的大功!

且不說禪讓時郭太后的配合,那件事不太說得清楚,因為郭太后召見了幾次大臣問天象、戲做得很足以至於難辨真假;但是揚州勤王,郭太后在司馬家與王秦令狐家之間,可是明確站在了勤王軍這邊,為勤王提供了大義名分。

因此皇帝看似荒唐,實則確定了他是看重恩義之人、不願做兔死狗烹之事!不然像賈充悄悄建議的那樣,事成之後就把郭太后關到永寧宮去,外人見都見不到,那又有什麼問題?

到時候給她貼上一個貞節聖女的標籤、幽禁到死,死了再給個忠貞於魏朝的皇后諡號,名聲面子給足;而郭太后自己基本就可以等死了,郭家的親戚更是會被排擠,一點實在的好處都不給。

很多事就是這樣,拿到桌面上很好看,實際卻坑得一塌糊塗!公卿大臣們嘴上不說出來、尤其不好在朝堂上這麼說,心裡當然能分清。

但像秦亮這麼幹,把一個三十多歲的寡婦封個北宮皇后名分、地位獨次於皇后,郭太后只是名聲產生了爭議,卻能繼續活躍在宮廷各種場合、過上有滋有味的日子;身後也能得個皇后諡號,晉朝的皇后、顯然比已經滅亡的魏朝皇后名義更管用。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回報!

一定是這樣的!畢竟秦亮一向有不好女色的名聲,都是為了回報郭太后。

在場的文武大臣不少都有功勞,一些支援過秦亮封王稱帝、有從龍之功,一些跟著秦亮打過仗、有軍功。誰願意看到、皇帝是個翻臉不認的人?皇帝這還記得誰有功、誰有情義,無論如何都是件好事!

眾人相互說了一陣話,再也沒人跳出來勸誡,不過也無人公開贊成……慫恿皇帝策封前朝太后,實在是太損節操了,在場的公卿大臣都多少要點臉面!

荀勖也沒再多言,伏身頓首一拜,便繼續跪坐在席位上不吭聲。

秦亮回顧左右,見無人獻言,遂開口道:“今日還有別的事商議,既然諸卿無異議,此事便先這樣定下。下午我會到閱門裡屋,卿等若有什麼想法,午後也可以來覲見。”

大夥陸續揖道:“臣等遵詔。”

雖然令君已經找王廣言說過了,但若還有人想與秦亮直接談談,那在明日大朝之前、正好預留了半天時間。剛才提起後宮事務時,秦亮還當眾明確了態度,想冊立秦旭為太子。

無論如何,後宮制度都要改;因為三夫人也沒位置了,妃嬪沒有過錯、不好平白無故去降誰的名分。

正如秦亮所言,制度可以改,後宮制度影響相對較小、比官制更容易改變,秦亮要設四夫人五夫人、那也沒什麼問題;但在皇后之下設一個北宮皇后、便不用再改,三夫人九嬪都是歷朝地位最高的妃嬪,這樣夠用了。至於周禮還有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很少有皇帝遵守,都是隨心所欲設一些女官了事。

目前的三夫人、從晉王時期就已確定,秦亮稱帝后只是改了一下名字。貴妃、夫人、淑妃就是三夫人待遇。

別的人除了莫邪、江離等侍女出身的女官,全都是九嬪。今日又議定,策封吳王后潘氏為惠妃,甄瑤為麗妃,甄夫人為修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