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新的工作(第2/2頁)
章節報錯
樓下的寬敞平直大道上,陸續已有官員步行來了,大概是要來太極殿這邊朝見;大道南端,正是止車門。
秦亮忽然發現、這地方的位置確實很好!閱門外面,實際是兩條十字形的大道,西邊是中書省庭院、東邊是門下省庭院。若出止車門,往東走就能去尚書省庭院;尚書省與門下省就隔著兩三道牆,只是宮牆阻隔、才要從止車門繞行進來。
總之,閱門離中書、門下、上書三省都很近!此時的三省六部制還不完善,但是骨架已經搭起來了,中樞其實已可以用這些機構來行使權力。
秦亮站了一會,什麼也沒說,又從樓梯口原路返回。他走下剛才西廳,便指著北邊的牆說道:「一會喚鎮護將軍祁大,去把相國府前庭西廳的桌案、椅子搬過來,擺在那裡。兩邊放上一些几筵。」
黃豔彎腰揖道:「奴婢遵詔!」
秦亮見側面有一道門、是通往閱門正廳的,又道:「門那裡,這樣橫著放一道木屏風,稍微隔一下入口。」
黃豔應「喏」,秦亮隨即走進裡屋。這間屋子比較小,放著一些雜物,牆上有窗、但位置挺高……而且此地北面、是開闊的太極殿廣場,南邊則是中書門下之間的開闊地;閱門內外都有職守將士,沒有人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搭梯子到窗外偷聽罷?
小一點的屋子也更容易保暖,秦亮便吩咐黃豔,派人去照著相國府的西廳裡屋中、帶燒炭煙筒的取暖爐子,在這裡也搭建一個取暖。仍用屏風分隔此屋,裡面放一張單人睡塌午休,外面置几筵、好與大臣單獨密議。
簡單吩咐了一番,秦亮便闊步走出小屋,又從西廳的側門、徑直走進了閱門正廳。
正廳裡果然已經來了很多文武官員,都跪坐在席位上等候。前側一個單獨的席位上,跪坐著長平王(位於陳郡的長平縣)秦朗;因為昨日的詔書裡,提到了餘者仍任原職,所以秦朗還是司隸校尉。
秦朗這個縣王,與魏朝的縣王有點區別。魏朝縣王、封地以一個縣開國,但仍用一個郡為國名。
而新的縣王,便只是以縣為國名。秦朗封在陳郡的長平縣,陳郡還是陳郡,長平縣則改名為長平國。
皇帝忽然走進閱門,正在放鬆交談的人們都安靜下來,面露驚詫之色,看了一眼側門、急忙都垂目看向地面。很快有人回過神來,陸續跪伏在地,紛紛稽首拜道:「陛下萬壽!」
宦官及時拿來了筵席,快步上前,鋪設到了正北位置。秦亮一邊揮手說「免禮」,一邊走過去跪坐到了正面。
等大夥都起身跪坐在席位上、雙手拿起了各種材質的朝笏,秦亮才語速平穩地說道:「往後,朔望朝賀如故;除月底三十,每月逢五、逢十到東堂朝會。沐休提前到朝會之前一日。餘下的日子,除非召集,無須再來朝會。」
一眾文武口稱「遵詔」,也有中書省的官員、臨時承擔起了書佐的職責,開始書寫記錄內容。
秦亮接著指向進來的側門,「朕最近都
會到此間辦公,諸卿有事面議、或受召見,可來此覲見。也可以寫奏書上呈。」
他停頓了一下,廳中便只剩下紙張發出的細微聲音。驀然之間,他竟有點走神、想起了考場上的氣氛。
秦亮接著說道:「以後的奏章,全都交由中書省通事郎,然後送到朕這裡觀閱。之後由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三品及以上官員署名提出處理法子;朕批覆用璽之後,則發尚書省等各府寺執行。」
三省裡的三品及以上官員,包括中書令、中書監;侍中、散騎常侍;尚書令(缺)、尚書僕射、尚書。
秦亮剛才定下的暫行規則、過程非常簡單,實際上裡面的門道很複雜。
魏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沒有完善,及至曹芳時期,以前的相權(提出、執行方案)實際被司馬懿、曹爽等輔政大臣攫取;因為皇帝沒親政、太后勢弱,決策可否的君權,亦已被輔政大臣拿走了大半。所以權臣大權獨攬!
但到了後來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剛構建完成沒多久、便又不得不改變。
因為正常的三省六部制,執行過程很麻煩,效率低下;官員之間的人際關係,使得三省也無法做到獨立,難以控制。結果格局很快重新朝著君權、相權制衡的方向發展,皇帝便設法透過多個宰相的法子,以分化以前的相權。
所以秦亮乾脆一步到位,先把大致架子搭建起來。至於魏朝正始、正元年間那種軍政一體,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的大將軍,在秦亮即位之後就別想了!這個職位只能是他自己。
況且這種透過奏疏、書面處理中樞公務的方式,需要大量紙張的普及,秦亮還需要找馬鈞談談。在此之前,當面商議的口述、仍是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