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永康十四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永康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朔望朝。
百官到奉天殿進行朝賀。
衛朝的早朝分三種,一種是“大朝”。在每年的正旦,冬至,萬壽節三個時間舉行。一種是“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十五,舉行的大朝會。
這兩個朝會,就不限於四品以上的京官了。
而是駐京百官無論大小,及進京述職的各省官員通通上朝進行朝賀。是一種禮節性的朝會,只朝賀,問候皇上,得見一番天顏,不論朝事。
還有一種,就是平時的朝會。
平時的朝會呢,京官四品以上參會。而四品以上,也不是都要參加的。所以平時的朝會,也就幾十人算多的了,但大朝和朔望朝,至少能有上千人。
能不能得見天顏不重要,進一趟皇宮,對一些低階官員來說,也是個榮耀。
當然,愛睡懶覺,懶政的人,不在列。
十一月初一的朔望朝,百官在奉天殿朝賀,本來不議論朝事的,結果,有什麼不一樣了。
禮部幾個官員,得了永康帝的暗示,當著百官的面出列,奏稱,燕京北平乃是皇帝“龍興之地”,龍氣十足,建議永康帝效彷太祖對鳳陽的做法,將北平立為陪都。
永康帝沒有說話。
百官也是一片靜寂。
禮官尚書李置剛出列,“北平做為陪都不如做為帝都。列位臣工都知道,京師皇宮是填湖而建,這些年,地表沉降,至南高北低,實為風水不祥之兆……”
旁邊幾個御史大人一聽,不樂意了,駁斥道:“太祖定都南京,修建城垣和宮殿,耗資巨大,如今要棄皇脈和孝陵,你這是有違祖制!”
禮部官員早得了永康帝的明示暗示,今日定要把遷都一事定下的。
道:“太祖曾令先太子前往考察關中一帶,打算遷都長安。只是次年先太子病逝,太祖才未再提此事,可見太祖也並不滿意南京。”
什麼龍脈不龍脈,帝皇所在之地,即是龍脈。
本來今日不議政的,結果引出遷都一事,文武百官鬨鬧成一團。
自太祖立朝始,至今已有五十年了,各世家豪門在京師已紮根,姻親故舊,祖產家業都在江南,你說遷都就遷都?
適應了江南的春水綠波,畫船聽雨眠,你跟我說要遷去寒冷的北方生活?
南方的文人,本來對奪侄兒皇位的永康帝就頗有微詞,現在還讓他們舉家遷到北方?
吵成一團。
穆儼站在武官一列,稍稍抬頭看了看站在前頭的岳丈大人。
只是人影幢幢的,他不過錦衣衛一個四品僉事,也看不到站在頭一排的岳丈。但憑感覺能知道他泰山大人正站在那裡。
泰山大人不發一言。
穆儼也垂了垂頭。
張輔不說話,不代表永康帝會放過他。幾個心腹肱骨之臣,這時候不出來幫著站臺,更待何時?
“英國公,你是如何看的。”
穆儼手裡的笏板緊了緊。
就聽他岳父出列奏道:“回皇上,臣贊同遷都……”
底下百官嗡聲四起。
永康帝眼神一亮,身板都坐直了些:“你說說看。”
“是。臣曾數次帶兵征戰漠北,兀朝殘餘勢力死而不僵,每年秋冬天還是會來打穀草,滋擾百姓,試圖復僻,如今仍然是我朝背上的一根芒刺。北方雖有長城做為天險,但每回撥兵都所耗甚大,回援不及。若以北平做為京師,可增加軍事上的防禦,再者天子守國門,佔據北方要塞,可有效阻擊外敵入侵,增加了軍事上的防禦,可保我朝江山萬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