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回來了!

這是朱瞻基吃過午膳後,得到的訊息。

自從上次朱棣這位爺爺把這位三叔貶為平民後,就安排了兩個錦衣衛一路護送其回應天。

並且為了體現平民的身份,甚至這一路上,就連馬也沒有一匹。

也就是說,這位三叔幾乎是一路靠著雙腿走回了應天。

應天城北,隨著北方雪災頻發, 時不時有些難民拖家帶口的趕往應天。

雖然各地賑災事宜已經安排了下去,但是道路遙遠,賑災物資也並非是短時間可以抵達各地。

一些運氣好的難民還能走到應天,為了避免這些趕到應天的難民出現什麼意外,朱瞻基在應天附近的幾條官道上每隔一些距離便會設定一些粥棚施粥。

這種舉措雖屬無奈,不過效果倒也立竿見影。

隨著粥棚的出現,靠近應天后,難民凍死餓死的情況明顯大量開始減少。

再加上溫棚的搭建,一些難民到了應天后, 經過簡單的休整,就會立即被安排進搭建好的溫棚裡面。

目前為止,單單溫棚接納的難民數量,差不多已經接近萬人。

而溫棚的數量,也差不多達到了五千左右。

難民數量太多,溫棚數量有限。

這和朱瞻基一開始打算一個人照顧五個溫棚的預算有些出入。

算下來幾乎每個溫棚都會有兩個人在照顧。

不過如此一來,蔬菜的種植倒是加快了速度。

幾乎每個溫棚剛剛建好,就會被立即被人耕種好。

而最開始建造的溫棚,一些長勢較快的蔬菜,甚至已經開始發芽,冒出了嫩苗。

朱瞻基去看過一次,這些被安置的難民,再知道這些蔬菜收穫後,會有五成收益屬於他們時。

一個個對待這些幼苗,就像是對待什麼寶貝一樣,

除了吃喝拉撒,幾乎恨不得時刻盯著這些幼苗。

溫棚裡的雜草剛剛冒出個頭, 就會立即被人連根拔起。

如此一來,剩下的事情自然就不用朱瞻基操心了。

這些百姓本來就是種地出身,照顧起這些蔬菜幼苗,自然比朱瞻基要來的專業。

“粥棚可以增加一些,另外可以請一些可靠的郎中,再熬煮一些防治風寒的湯藥,回去後,把這些話轉告給應天府尹顧佐,讓他親自督辦此事!”

朱瞻基身上穿著一身簡單的常服,肩上披著厚厚的棉袍,身邊跟著的也只有張懋一人。

兩個人穿著普通,隨意的穿梭在一群難民之間,時不時會檢視一些粥棚的情況。

不過讓朱瞻基比較欣慰的是,他的命令下達後,這些下面的人倒也沒有敷衍。

熬煮的粥都是十分濃稠的粥,就算是朱瞻基自己去吃,也並不覺得差。

一旁的張懋聞言點了點頭,他對這些事情興趣不大,也不懂,朱瞻基怎麼吩咐, 他就怎麼做。

兩人又檢視了幾處粥棚,朱瞻基就和張懋來到了一處石亭。

這種的石亭在這個時代並不少見,一來可以提供給過往商旅之人休息之用,二來也可以作為迎送之地。

朱瞻基和張懋兩人走進石亭沒多久,一個穿著便服的錦衣衛就走了進來,恭敬的對朱瞻基行了一禮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