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界其他魔聖還不知道元濁的想法,此時的他們還在盯著元濁的大軍,在他們看來,元濁一定會向周邊出兵的,只是不知道下一個會是誰,這要是在洪荒,肯定會有人和其他人聯合,先把元濁給幹掉。

但是這裡是魔界,強者為尊的世界,本就九大魔聖互相征伐,大戰不斷,相互之間的仇怨,可是比他們和元濁的仇恨大多了,想讓他們聯合,將後背交給自己的敵人,那可是比什麼都難。

是以他們只能保持戒備,準備隨時應付元濁的出手。

不過他們都知道的道理,元濁自然也是知道的,此時的他可不會真的對四洲出手,一個是要等母皇幫忙將四極拿下,再一個就是元濁知道,四洲的魔聖不會一直戒備著他,用不了多久,他們就會放鬆警惕,到時候才是他出西洲而一舉拿下四洲的時機。

······

大唐是南瞻部洲中最大的王朝,但是大唐王朝也只是佔了南瞻部洲不足千分之一的地盤罷了,倒不是南瞻部洲的國家太多,而是四大部洲廣大,哪怕經歷幾次量劫,南瞻部洲也還有大片的地方處於荒涼狀態,甚至還有許多地方未被髮掘,甚至有許多地方就算是已經有人生活,也還是過著原始的部落生活,遠遠不能和大唐相比。

人心雖是推動發展的原動力,但也最是複雜,如來在評價四大部洲時,是這樣說的: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同: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湖口,性拙情蔬,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但人人固壽;但那南瞻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

如來對其他三大部洲評價都是不錯,唯獨對南瞻部洲貶低到了極點,一者是人心複雜,再也是如來並不喜歡人族這種人心複雜,開化到極點的種族,佛教講教化,但是他們喜歡的更是那種愚徒,而人族心思太雜,慾望太甚,並不適合為佛教控制。

歸根到底,佛教要的只是一群聽話的點頭蟲罷了,可惜,人族永遠不會這般。

就像如來對三藏說的: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穀;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春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

如來喜歡南瞻部洲,他希望四大部洲之一的南瞻部洲成為他佛教的淨土,可是他不喜歡人族霸領的南瞻部洲,佛教教義並不是沒有在南瞻部洲傳入過,只是效果不明顯,一個原因是道教阻礙,更重要的卻是南瞻部洲的人族並不需要佛教,如今的西遊,卻是佛教的機會,大唐作為南瞻部洲最大的王朝,只要能控制了大唐,南瞻部洲自然也就盡在掌握之中。

本來這一切都是預計好的,發展的也是很好,可惜,有葉楓在,佛教的圖謀註定要落空了。

自從瑤池征伐先天神道失敗,迴天之後更是宣佈將地祇的權利全部交給先天神道,先天神道便是更加名正言順的在南瞻部洲撒開了。

大唐有了大唐武略,短時間便是湊出了過百萬大軍,更有三百萬大軍在積極訓練,作為預備軍。

邊境上,大唐名將李靖、徐世績、蘇定方、秦瓊、尉遲恭、李孝恭、段志玄、劉弘基、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咬金,計十二位大將,他們各領一支大軍多則十餘萬,少則幾萬,向十二個方向進發,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將整個南瞻部洲以最短的時間拿下。

南瞻部洲雖然生靈最多,但是大多都是普通生靈,有微薄修為就算是了不起了,哪會是修煉文武二道的唐軍對手。

而有先天神道配合,唐軍也是根本不用費心思去安撫民眾,隨著唐軍四面開花,先天神道的神壇也是開始在南瞻部洲的每一處土地上立起,供奉元神尊位的生靈越來越多,香火、氣運慢慢的都是源源不斷的匯聚而來,更有無量功德加身,元神的修為更是一步步的提高,照這麼發展,或許三清分身中,最先突破準聖後期的會是元神這個最後分化出來的分身也說不定。

發展的還不只是先天神道,元正向李世民提出開化愚民,在南瞻部洲各地開設正氣書院,以縣為單位,一座座正氣學院,拔地而起,細算起來,唐軍的軍費甚至還比不上建設正氣學院的投入,不過在知道是元正的主張之後,就算是大唐軍方,也是不敢有什麼意見。

畢竟元正早就想到了反制之法,大唐武略中詳細記載了武者修煉之法,而其中的一種捷徑便是藉助軍氣、煞氣修煉,大戰一開,本來只有先天武師和宗師修為的大唐武將,藉助煞氣和軍氣迅速成長,甚至天賦最好的李靖等人已經是突破到了神意王境。

但是煞氣入體,獲得修行飆升的同時,怎會沒有代價,心志堅定也就罷了,如果心志不堅定的話,煞氣甚至會直接衝傻武將,甚至是讓其走火入魔。

不過元正已經是貼心的為他們找到了解決的方法,只要他們覺得煞氣要影響到自己的神智的時候,就趕快就近找正氣學院的學子幫忙以正氣鎮壓煞氣就可。

你想想自己的小命都掌握在人家正氣學院手裡,你敢反對什麼,久而久之,本來大戰不斷的大唐,應該是武將更有地位,卻是始終屈居文臣之下,而李世民可能都不知道,此時大唐官場百分之八十的文臣都是出自正氣學宮,甚至此時的大唐,元正的話比他這位唐王都頂用。

只是元正不受職,平時也不參與政事,有什麼事兒也都是李世民自己找上門請教,這就使得李世民根本就沒有警惕過元正。

就這般,葉楓藉助大唐發展自己的善念分身和執念分身的目的便是達到了。

隨著正氣學院的鋪展,學習葉學、遵從葉學,奉正氣歌為經典的人也是越來越多,葉學興旺,元正這位葉學創始人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修為越發的深不可測。

而此時的佛教將注意力還集中在取經一行四人身上,根本沒有注意到大唐的變化。

······

八戒上門女婿沒有做成,反被吊在樹上凍了一夜,被猴子沙僧取笑,躺平是不可能了,第二日只能再次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