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其實就是名利場,名和利,算是因果關係,畢竟如果沒有利,誰會選擇出名呢?

有利潤就有資本,有資本的地方,如果制度、規則不夠明朗,那黑幫就來了——因為有模糊的邊界嘛!

其實,在古代,演藝娛樂圈就屬於江湖的一部分,和黑社會脫不清關係的。

比如黑道控制的青樓,除了從事都知道的那種行當,也會有演藝表演的——雖然水平高低不同。

真正上得了檯面的演藝娛樂真正背後都是官方。

不止中國,好萊塢也一樣,瑪麗蓮夢露不就是約翰·羅塞利捧起來的嘛…

當年,香港電影是整個亞洲地區的龍頭,隨隨便便找幾個明星幾天搞一部電影,就算本埠賣的不行,東南亞賣賣片花,也能有幾千萬港幣…

所以黑社會有動力去搞明星,搶人搶檔期是常規操作,一線港臺明星沒點涉黑背景根本混不下去。

93年之後,時代就變了…

首先是香港電影在東南亞雖然有些依然流行,但已經輸給好萊塢了。

那個年代的好萊塢,不是隻有錢的好萊塢,而是要技術有技術,要創意有創意,要理想有理想,要演技有演技,要奇蹟有奇蹟的好萊塢!

尤其是《侏羅紀公園》,真的是通殺全球!

香港電影,靠幾個天才演員撐著的模式,在好萊塢的超級製作工廠面前,其實是不成熟的…

當時能阻擋好萊塢的只有兩招:1、不給它到本地市場播出的機會,保護自己基本盤;2、好萊塢自己看不起東方市場,別來,自己選擇不全球化;

然後,蘇聯解體了…

全球化,去前蘇聯、去東方、去非洲、去所有能撈金的地方撈金,是當時美國的共識…

好萊塢從93年開始推行不留市場死角的全球化政策,吃掉了香港電影海外的市場基本盤!

好萊塢的全球化戰略,基本是不留市場縫隙的全球化。

插一句,當時香港電影最大的市場是寶島省,寶島片商是從1993年開始撤資的,之前港片在寶島享本埠待遇,發行不受限制,稅率低,撤資的原因主要還是港片要價太高,投資港片不賺錢了。

但是港片徹底失去寶島市場是在1996年,因為這一年寶島徹底放開了對西片的限制。

當然啦,讓香港電影人徹底向好萊塢俯首稱臣的大片,是1997年上映的卡梅隆鴻篇鉅製《泰坦尼克號》,當年在香港狂攬1.28億港幣,比比“港片本土票房王”周星馳《功夫》6127萬港幣,多了近一倍,而97年港片票房第一的《一個好人》票房只有4550萬…

自此,香港電影人意識到席捲全球的好萊塢大片是他們無法戰勝的!

打不過怎麼辦?

加入唄,還能怎麼樣?

好萊塢在其強勢期,對幾乎全球的電影人才都有虹吸效應!

成龍、周閏發包括李連結等紛紛試圖在好萊塢證明自己,然後又成為好萊塢進軍東方的重要力量…

此外,碟市則被各種盜版商壟斷,連叄級片都拍不起了…

是真的拍不起了,你花150萬拍個片子,人家直接高畫質盜版,你能怎麼辦?

……

國內市場,《國際市場》一直霸佔票房榜前兩名——《移動迷宮2》上映後,搶走了單日票房冠軍寶座。

11月13號,《國際市場》上映20天,累計票房5.7億…

然後《007:幽靈黨》和《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上映…

後者是周迅監製+楊小蜜主演,導演是秦小珍。

首週末票房6300萬…

沒有達到預期!

這電影咋一看名字,還以為講述的是03年nba黃金一代的探花秀卡梅隆·安東尼蹉跎歲月,別離總冠軍,紅塵作伴,策馬奔騰與勒布朗共享人世繁華的感人故事。

卡梅隆·安東尼是真慘,兄弟籃球也沒帶上他!

其實,他也不錯的,最廣為人知的是技術全面,所謂的進攻端萬花筒,可惜交易到尼克斯之後,甜瓜變成了肥瓜,變成了投籃機器,突破技能基本隱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