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大宋張居正(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可想而知元豐黨人搞錢的能力了。
趙桓問道:“難道楊時還精通文公建立的新學?”
新學又叫荊公新學,是指導變法的思想理論。
如果楊時還精通新學,那他就太恐怖了,博採三家之所長。
孫傅跳出來說道:“稟官家,楊時親身經歷了文公改革的一系列法令。但對文公頗有微詞。”
“頗有微詞?”趙桓眉頭一擰,倒不是他聽不得有人諷議王安石,而是孫傅都敢當著趙桓的面說楊時對王安石有意見,那恐怕就不是有微詞那麼簡單了。恐怕說的極為難聽,就差破口大罵了。
“他說什麼了?”趙桓問道。
孫傅回道:“楊時曾評之曰靖康之禍,實從王安石以啟有之。”
趙桓瞭然了,難怪孫傅會推薦他擔任計相。
孫傅這種士大夫自然對改革派王安石不懷好感,遇到一個批評王安石的盟友,自然會將其引為盟友。
下一刻,左相梅執禮據理力爭,說道:“官家,右相這是斷章取義。楊時原文,並非評價文公。而是評價六賊之首的蔡京。”
“恩?怎麼又牽扯到了蔡京?”趙桓訝異,這個楊時這是孤身一人攪動滿朝風雲啊。
梅執禮說道:“官家繼位之初,論蔡京罪行。楊時評之曰,蔡京用事二十餘年,蠹國害民,幾危社稷,人所切齒,但論其罪者,卻世人皆不知根本。”
“蓋因蔡京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因此其總結靖康之禍,自王安石啟。”
“名為批叛文公,實則貶損蔡京所推行文公變法,皆失去本來面目。”
失去本來面目?
趙桓問道:“他對變法非常清楚?”
梅執禮點頭,說道:“楊時畢竟親歷文公主導的熙寧變法,對變法種種非常清楚。只是……他極力反對變法。主張,願明詔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
趙桓不禁一笑,問道:“所以到最後,諸位相公給朕推薦的計相,居然是一位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大臣?”
李綱向來強硬,說道:“楊時若升為計相,則負責管理財政。他的政治主張並不重要,因為變法改革都歸宰相所負責。關鍵是他曾親自批駁文公的一系列改革,對文公改革的各項措施瞭如指掌。由他管理財政,必定能使國庫充盈。”
這就看出李綱的性格特點了,他太過強硬,其他人都是他手中的工具。哪怕是同僚,他也不在乎其政治理念與傾向抱負。
他只關注楊時升任計相後,能給他提供多大幫助。
所謂最瞭解一個人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對手。楊時既然曾經批判熙寧變法,必然對王安石的各項舉措瞭如指掌。
也就是說升任計相的不是元豐黨人,而是元豐黨人現存的最大死對頭!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