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大宋新一屆朝廷(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一群人或是剛烈,或是軟弱,但共同決定了大宋整個國家的命運。
李綱軍事才能或許相對一般,但作為宰相的確剛毅果決,作風雷厲風行。
廷推趙桓只坐在龍椅上旁聽,李綱則全權負責流程。待人到齊入座後,李綱開門見山,向眾位宰執大臣說道:“金人此前欲令我朝割讓河東、河北萬里河山。如今在兩河之地,依舊有胡虜盤踞。肅清山河,時不我待。今日廷議就是要迅速定下河東宣撫使,使朝廷重新掌控河東局面。”
“諸位若有人選都可以提出。最後針對諸位提出的人選共同投票,得票最多的三人,為廷推結果。最終由官家決斷,任命何人為河東宣撫使。前往河東整頓政務,重開鹽業。”
孫傅率先開口,說道:“老夫推薦王棣,他如今為顯謨閣侍制,開德府路經略安撫使。他任下,金人一直未曾攻克開德。更配合宗澤切斷金人退路,有功於國難。按典制應予以重賞。”
聽聞孫傅之言,屋內一眾大臣都微微頷首。關鍵是沒人敢站出來反對,這王棣是文公王安石的孫子,而且盡忠報國,死守城池與金人血戰。無論從哪方面看,官家對他都充滿好感,這時候跳出來反對,純屬惹官家不快。
孫傅提出這個人選,李綱與梅執禮就沒再與之硬剛。都僅僅是各自提了一個心腹部下,幫其露下臉,給官家留下一個印象,沒想過要跟孫傅爭這個名額。
他們倆都打算集中精力去爭取計相的任命。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的親信扶到計相之位。
廷推效率極高,王棣以最高的支援度,被推到了趙桓面前。
趙桓也就沒有多猶豫,立即透過,說道:“下詔令給王棣,遷其為河東路宣撫使,令其即刻上任,撫境安民,安置百姓。同時輔助韓世忠擴大徵兵,著手北伐準備。朕希望明年之前河北、河東可以組建至少十萬軍隊,北伐收復河山。”
接下來,所有大臣都精神抖擻,最重要的環節來了,即將廷推一位大宋新任計相。
計相即三司使,主管全國財政,下設度支司、鹽鐵轉運司、戶部司。
曾經大宋一度廢除了計相,劃歸戶部名下。
但趙桓靈魂來自後世,最關注的就是稅收。連寺廟、道觀這種化外之地,都忍不住要嚴格整頓,清算賦稅。
自然不肯將三司使併到戶部,反而有意提高財政部門的權力,進一步讓計相與宰相併駕齊驅。
在趙桓的規劃中,宰相管行政,計相管財政,樞相管軍政。如此三權分立,結構精簡。再不允許宰相、樞相權責不明,每個人都能插手軍、政、財三個方面,又每個人無法全權負責任何一個方面。
參與廷推的大臣們都一把年紀了,久經宦海沉浮,對什麼人能搞錢,能增加財政稅收可謂一清二楚。
當李綱宣佈廷推計相後,幾乎所有大臣都爭先開口。
畢竟這種國寶已經沒有幾個了,大家都唯恐被別人把自己的提議人選提前說出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