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組建靜塞軍(第2/2頁)
章節報錯
待眾人都入座後, 趙桓說道:“南京城這近十萬禁軍的安置, 兩位相公可有何章程?”
這事二月份便已經傳回了京城,三省效率再慢,兩位宰相心中也有了基本的構思。
右相孫傅率先開口,說道:“臣打算給將士們授田。京畿遭逢兵亂,大量良田被荒置。正合適給士卒授田。這也符合仁政傳統。”
這提議中規中矩,沒什麼出彩,但也沒人挑的出什麼毛病。
中原王朝,只要能解決好百姓的田地問題,給國家延壽一段時間都不是什麼難事。
趙桓沒有予以評論,轉而看向梅執禮,問道:“左相呢?有什麼提議?”
梅執禮起身回道:“臣以為,我大宋倒是不缺糧食,關鍵是糧食運不到京畿。而且如今已經錯過春耕,把這些人分散安置,也沒有意義。他們不產糧,只是徒增民間消耗而已。恐怕會導致糧價上升,餓殍遍野。”
這個提議,趙桓認同。關於糧食短缺,並不是糧食缺少了百分之十,糧價就會上升百分之十。而是糧價會一路飆升到百分之十的百姓買不起糧食,全部餓死為止。
這些亂兵,劫掠了大量財富,一旦把他們遣散,整個京畿地區的糧價都會轟然上升。
右相孫傅那套理論,就屬於儒家典型的書生治國、空洞幻想。把幾千年前的理論,照搬過來,就想治理複雜的國家。
“那左相以為該如何措置?”趙桓問道。
梅執禮謹慎的答道:“臣以為可以異地就食。南京、東京都在汴河沿岸,供應兩地,汴河漕運壓力巨大,會使糧價攀升。不如將這十幾萬軍隊向東北移到古汴渠沿岸。這條渠道走的是蕭縣、徐州、彭城一帶。”
趙桓看了一眼地圖,大概有所瞭解。如果將天下分文十三州,汴河走的是豫州中原一帶,連線東南。古汴渠走的則是徐州,通往東海。
梅執禮說道:“古汴渠已經逐漸淤塞,這十幾萬人可以一邊就食於通航河段,一邊疏通河道。朝廷按日給其工錢,拖到明年,再給其授田。如此他們既有了土地,又有了安家置業的錢財。”
這個提議,趙桓非常欣賞。因為神武右軍重創金軍,金軍沒有走大名府,所以杜充那個腦癱兒還沒有挖掘黃河。
但黃河現在也非常不穩定,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繼續氾濫。
北宋對黃泛區的治理也是非常差勁,導致民怨四起。在徽宗時代,山東、河北就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起義。只是金人的入侵,暫時壓制了農民與朝廷的矛盾。
疏通一條河道,給黃河分流的確是個很好的建議。
而且更關鍵的是,這條航道可以連線東海。大宋此時,海上絲綢之路已經非常發達。
趙桓也希望海上貿易能夠直抵東京,南方呂宋等亞熱帶地區的水稻產量可是十分豐富的,能極大減輕國內糧食壓力。
想想大宋用幾百匹絲綢,換來一船一船的稻米,還是非常令人心動的。
趙桓最期待的就是有一天,大宋海軍能開著堅船利炮走到海外,親切和藹、溫柔可親的跟對方說:“老鄉!開門作生意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