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撼動國體(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綱這個問題屬實是將趙桓給難住了,封李綱為什麼官職?
趙桓自然是希望封他為宰相的,可是大宋這裱糊的制度下,已經有了左相、右相,總不能再封李綱為中相。
說到底,大宋照抄唐朝的這個三省六部制就非常落伍了,扯皮不斷, 效率低下。
大宋倒是施行過一省制,由中書省全權負責政務。中書省與樞密院並稱東西兩府。南宋更進一步,甚至宰相直接兼任樞密院。
但結果很顯然,效率是提高了,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權臣賈似道,一手埋葬了大宋。
對這個冗官、雜亂的制度, 趙桓是沒有耐心去逐一梳理了, 向李綱說道:“朕打算重設政事堂,卿且在裡面擔任平章政事吧, 加觀文殿大學士。”
政事堂是唐朝就出現的機構,宰相都在裡面辦公,為的就是解決三省效率低下的問題。
元豐改制後,尚書省的左右僕射分別兼任中書省與門下省的主官,算是勉強將三省權柄收歸於一處了,尚書省的都堂也就是實質上的政事堂了。
趙桓今天把政事堂這一機構重設,就是要消除尚書省的權柄。
平章政事,是官名,乃商議國家大事之謂也。
顧名思義,其本來就是商議國家大事的官職,自中唐以後,凡是非中書令、侍中而居宰相職者,皆加平章政事。
聽到這個任命,李綱有些欣喜,這意味著自己成為了朝廷的第三位宰相。
雖然這個宰相併非嚴格意義上的正統宰相, 但又有何妨?宰相嘛,本來就要參與朝堂爭鬥,爭權奪利, 將其他人的權柄搶過來,那就是實至名歸的宰相了。
梅執禮與趙鼎離去,趙桓特意留下了李綱,說道:“政事堂朕特意不設權柄,是想借此梳理朝堂機構,精簡大量冗官,重設一套朝廷運轉流程。”
這事大宋士大夫們都十分熱衷,李綱歷史上只給趙構當了七十五天的宰相。這七十五天內都迫不及待的改革機構,新設軍政二十一條。
如今得到了趙桓的親自背書,更是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問道:“國家冗官氾濫,官家打算先從何處著手?”
趙桓淡淡一笑,說道:“就先從尚書省開始吧。”
話音剛落,李綱臉上振奮表情便幾乎凝固。在當前大宋政體下,尚書省幾乎就代表了整個朝廷。
尚書省左右二相,把持著從詔書起草、到稽核、批駁,到最後執行的全部流程。
精簡、裁撤尚書省, 等於對三省全部開刀。因為中書省與門下省本來就已經邊緣化,圍繞著尚書省在執行。
李綱剛正不阿不假,可他也不敢與整個朝堂百官為敵啊。
趙桓態度無比堅決,朝廷冗官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需要李綱這種剛正強硬的大臣,去橫衝直撞打破舊有的制度框架。
比如裁撤掉三省,那能減少數以千計橫亙在趙桓與六部之間的官員,起草、稽核、批駁、傳達等各個環節都被砍掉。
趙桓便可以將自己的意志直接傳達給六部。
實現朕即國家!
朝廷不需要那麼多大臣各抒己見,對各種政令評頭論足。
只需要六部官員堅定執行皇帝政令即可。
所以趙桓笑著對李綱煽動道:“卿可是我朝鐘靈毓秀,百年才一出的人傑。是這蠅營狗苟的朝堂百官,限制了卿才能的發揮。卿設想一下,若卿全權執掌政事堂,沒有任何人掣肘。卿所有構想都能直接下達給六部官員,六部官員立即執行。”
“到時朝廷該是何等清明,國家該是何等文明昌盛?”
谷礄
對士大夫,最好的煽動是什麼?就是讓他們相信,憑他們自己的品德,能夠感化一方,使政治清明,致君堯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