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以士為士官(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可以視作政(委)下連隊的雛形。
只不過趙桓還沒總結出一套思想,立書著作,交付給每個官員,去樹立軍中思想。況且就算趙桓寫出來了,軍中將士是否願意聽那些枯燥無味的封建教條,又是一個極大的問題。
但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也不需要太複雜的全軍指導思想,只要能給軍中將士灌輸忠君愛國理念就足夠。足夠這支軍隊思想統一,足夠這支軍隊忠義為國,甚至足夠這支軍隊悍不畏死,敢打敢殺。
岳飛沒有見過這種形式,一時有些驚愕,不知所措。
趙桓笑著說道:“去嘗試嘗試也無妨。朕聽聞卿便喜歡讀《左氏春秋》,那便從《左氏春秋》開始,用生動、形象的話語,給軍中將士講講其中有趣故事。”
岳飛眼神一亮,他可是對《左氏春秋》推崇非常,若所有將士都瞭解春秋典故,全軍必能樹立忠義信念。
進而向趙桓建議道:“軍中讀書士子極多。可以讓他們來給士卒講述故事,只是讀書人多驕矜,若以說書官為名,他們心中定會鄙夷。不如改說書官為講經官,士子們必然趨之若鶩。”
《春秋》本就是儒家五經之一,讓士子講《春秋》,倒是有利於提升士大夫階層對軍隊的認知印象。
但有利便有弊。
趙桓說道:“就怕一群儒家學子,將好好的故事講得又酸又臭,像老太太的裹腳布。”
倒是沒想到官家對時下流行的裹腳如此反感。岳飛回道:“就如官家所言,裹腳也是受人歡迎才能流行。若是講經官不能將故事講的精彩,酸腐晦澀,士卒也不願聽。士人間也會爭個高下,對比哪派觀念更受接納。臣以為,講經官會逐漸改善自己的語言,增加故事趣味性。”
這一點,趙桓倒是不否認。儒家對於推廣自己派系學術,甚至有鍾近乎偏執的追求。
搞不好,講經官設定之後,許多學派甚至主動派人進軍隊,掌握輿論陣地。
趙桓笑著說道:“就如此操辦吧。大小不過一個講經官,既沒有權力,也不影響指揮,只不過給軍隊講幾個故事而已。”
很顯然,趙桓對於士官、對政委的提議,都已經被迫屈從於時代特色。
大宋就是這麼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特色,想改革,必須要充分考慮讀書人的那點虛榮心。
當然了,若哄得這群人開心了,也能形成頗為不俗的成效。
比如講經官這個職位,第一次讀書人嘗試將派系理念灌輸給一群文化水平不高的軍人。
趙桓十分期待,儒家這個號稱百家中最能適應統治者需要的學派,會對此作出那些改變。想來,之乎者也之類的詞大概會少許多吧?
跟岳飛談完治軍的一系列方案之後,趙桓便令其走馬上任接手神武右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