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有時候還是要向現實低頭的。

岳飛說道:“我大宋以文制武,若以武舉選官,難免這些武臣再次被文官所卑侮。臣建議武臣選拔,以文考為主。考《左氏春秋》,以選拔忠義之士,考《武經七書》以選拔優秀將才。”

這無疑是向現實的妥協。《左氏春秋》也就是《左傳》,是儒家經典。給其作注,是進入文廟的最高標準。

截止到大明,中原數千歷史中,唯一一位同時進文廟、武廟的人才,西晉名將杜預,就是因為他曾給《左傳》作注,而且後世流行極廣。

不過這份妥協,趙桓倒不是很牴觸。

因為趙桓雖然對儒家很有意見,但對《左氏春秋》真的非常讚賞。

這本書在中原文學史和史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無書能出其右。

而且他的思想,很難讓任何有大志氣節的中原百姓牴觸。

他的核心思想分別是“崇霸尚戰”,“忠義愛國”,“以民為本”。

尤其“崇霸尚戰”,是其中的重點。《左氏春秋》不僅直接論述表達,還花費了濃墨重彩,以誘人辭令描寫、記述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戰爭典故。

當然《左氏春秋》裡不僅有慷慨激昂的國家戰爭,還有無數令人心嚮往之的美女佳人。大概相當於《三國演義》加《新白娘子傳奇》的完美結合。

所以關羽就特別喜歡讀《春秋》,當然岳飛也喜歡。

這沒什麼好避諱的,金戈鐵馬、美女佳人、家國大義、英雄氣節交織在一起,才是他最迷人的魅力。

若武將都熟悉《左氏春秋》,那培養的模板,都是弱化版的關羽與岳飛。

百餘名將領,其忠義、膽氣、氣節都將顯著改善神武右軍的軍魂與氣度。

而且文臣還不好跳出來卑侮、批駁。

總不能對方因為精熟於儒家經典而升官,反而去鄙夷他吧?那不是把自己一眾儒家士大夫給罵了?

趙桓心中馳往,崇霸尚戰啊。什麼時候,這種思潮真正遍佈在大宋社會的各個角落,那大宋君臣的軟弱風氣,就算徹底被祛除了。

無論是崇霸尚戰,還是忠義愛國,都值得去宣揚,趙桓便沒有反對,算是預設了關羽的想法。

繼續問道:“只是關於《武經七書》難度是否會太高?軍中將士能夠了解嗎?”

岳飛信心十足,說道:“民間遍佈武學學校,都有傳授《武經七書》,臣相信若有志於投戎報國者,平日都有所涉獵。”

聞言,趙桓露出笑意,大宋民間武德真是充沛啊,竟然還有專門的武學傳授兵法。

最好的老師是興趣,要培養一位名將至少也要他自身對軍事感興趣才是。

從頭到尾梳理了一番,趙桓覺得這建議頗具幾分可行性,便說道:“大敵當前,一切從急。便按卿所規劃,前去部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