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嘆了口氣,說道:“朕何嘗不想。只是士大夫多驕矜,對徵兵法案多有牴觸。”

“令和尚、道士從軍,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這些人平日裡便誦讀經文,多識文字。有信仰、有學識、有慧根,比尋常農夫、走卒要更適合訓練為卒。只要給全軍配發《左氏春秋》、《孫子兵法》、《武經總要》,這些人會成為最優質兵員。”

胡閎休向趙桓寬慰道:“士大夫中老朽者或許會因利益牴觸政令,但臣作為太學生可以斷言,年輕人意氣奮發,熱血忠貞,一定會支援官家法案,踴躍投戎衛國。”

趙桓點了點頭,年輕人還沒有被社會腐蝕,一寸赤心惟報國,琴心劍膽,赤子忠誠,是國家的希望。這些人也是徵兵法案重典徵召的群體,哪怕有老朽士大夫阻礙,趙桓相信也會有許多人意氣奮發,不顧家庭阻攔參軍報國。

便比如昨日在東京城內前赴後繼,不懼矢石的太學生們。

“聽卿一席話,朕信心增添不少。”趙桓正色說道:“接下來言歸正傳,此處軍備情況如何?”

胡閎休立即回道:“稟官家,神武右軍如今共有兩千五百人。弓弩造院已經送來了五百副神臂弓,五千副強弓,一萬個箭囊,羽箭兩百萬餘支。”

“南北作坊送來了長槍三萬杆,手刀一萬柄,大斧五百,骨朵五百。”

武器堪稱富庶有餘了,趙桓關切的問道:“甲冑情況如何?”

胡閎休面色凝重,說道:“防具方面便差強人意了。按制,步軍冬衣有皂綢綿披襖、黃絹綿襖、白絹綿襪頭褲、紫羅頭巾、藍黃搭膊、麻鞋。但官家且看,士卒根本湊不齊冬裝,只能以自身衣物贊替代。”

趙桓看向遠方正在列隊訓練的新兵,很顯然軍裝並未統一,各種顏色斑駁雜亂,花花綠綠,一看就是烏合之眾。

與玄甲紅袍,朱旗絳天的精銳之師差距甚遠。

冬裝,現在是懸於宋軍頭上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趙桓鄭重的說道:“關於冬裝,朕稍後會與皇后親自去督辦,一定不讓禁軍繼續受風寒之苦。”

解決冬裝的意義不言而喻,在禁軍保暖無憂後,又有熱騰騰的飯菜供應,至少軍心不會低迷,士氣會逐漸高漲。到時候守城勢必會將金軍拖入殘酷的血肉消磨中。

“甲具如何?”趙桓問道。

“精銳步人甲只有百餘套,只能讓新軍瞭解甲冑穿戴流程。”

“以我大宋之府庫,竟然只有步人甲百餘套?”趙桓不敢置信的問道。

梅執禮在一旁解釋道:“這倒是不止,今日內弓劍槍甲軍器庫整理出步人甲千餘套。只是大部分送給了守城將士。新軍暫時不參戰,可以等侯軍器監後續生產。”

趙桓點了點頭,統一了朝堂共識後,大宋朝廷的統籌能力、行政效率在肉眼可見的提高,令人頗為欣慰。

“皮甲情況如何?”趙桓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