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出城作戰的必要性(第2/2頁)
章節報錯
靖康二年的大雪,為金人徒添二十萬軍兵絕不是一句虛言。
金人都披毛絨獸皮,格外耐寒。但宋軍卻只穿單薄戰襖,禦寒能力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此時皇后帶著一隊宮女,手捧熱騰騰得飯食走進殿內,說道:“天寒地凍,官家與樞相都吃點熱騰騰得飯食來暖暖身子吧。”
一位位容顏秀麗得宮女將美食擺滿了桌面,足足有八份熱菜,兩份熱湯,熱氣騰騰。
趙桓震驚的問道:“如今國難當頭,怎鋪張如此多的食物?”
朱璉解釋道:“官家,這都是尚食局為守城將士精心準備的糧食,如今守城各項物資都缺,唯不缺糧食,所以只能在飲食方面多補償士卒。”
趙桓望向張叔夜,問道:“內城有多少糧食?”
張叔夜眉頭一皺,說道:“具體有多少糧食,恐怕短時間內難以清點。但僅在大內州橋以東,左庫藏為皇宮儲存米麥等糧食機構便有元豐倉、順水倉、廣濟倉、萬盈倉、永豐倉等五十餘處。”
僅儲存機構便五十餘處,每處機構都是建有一片連綿倉庫,具體糧倉有多少座,恐怕難以計數。
這也就意味著,東京守衛戰完全無需為糧食擔憂。至少供應軍隊,綽綽有餘。
大宋這富庶的財富為朝廷徵募軍隊、重整武備,提供了無比強大的物質保證。
趙桓說道:“禁軍減員要靠徵兵進行補充。如今在四壁十二門的徵兵情況如何?”
“截至申時,四壁已徵召士卒兩千餘人,估計日落前能夠徵募士兵三千人。”
趙桓不敢耽誤時間,邊往嘴裡夾菜,邊問道:“新軍武備情況如何?”
張叔夜說道:“武器不缺,但甲冑並不齊全。內弓劍槍甲軍器庫賬目被金人收走,甲冑一片凌亂,重整需要時間。”
金人在靖康之難後,重騎兵得到更進一步發展,其中大量甲冑就是在東京所得。
趙桓覺得內弓劍槍甲軍器庫裡的甲冑即便有所遺留,恐怕也只能滿足一支精銳所需,不足以再武裝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
便說道:“只靠庫藏,早晚會不足支出。讓軍器監全力生產,為新編的神武右軍提供武備甲具。”
張叔夜鄭重的說道:“此正是臣欲與陛下商討之事。軍器監各處院坊分散於城內。其中弓弩造院、南北作坊就在尚書省旁邊,在宮城西側的興國坊境內。”
“但御前軍器所卻在外城,在辟雍與第一座橋(橋名)之間,狄青故宅北側。”
“御前軍器所下轄工匠五千餘人,對戰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臣打算派兵出城,與金人爭奪此地。”
趙桓問道:“能否將工匠撤回內城?”
“僅將工匠撤回內城,並無多少意義。所內建辦的生產器械、熔爐以及生產材料同樣需要搬走。”
趙桓點了點頭,說道:“那便按照樞相規劃前去部署吧。朕知道困守孤城只是死路一條,並不怯於派軍出城作戰。”
張叔夜起身,回道:“臣領命。這便前去與四壁指揮使商議派軍出城事宜。”
趙桓放下碗筷,一同站起身,說道:“朕與卿一同出宮,去新軍營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