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託古改制(第2/2頁)
章節報錯
明明許多事情都是天子的意願,但事情由宰相操辦,仕林清流卻只會對著宰相怒罵。
士大夫也要遵循君臣父子之義,哪有直接在民間怒罵天子的?這種話說出口,直接會被打上不忠不義的名聲。至少也要為尊者諱。可都是士大夫,罵宰相,他們就沒那多顧忌了。
好在有募役法的先例,孫傅覺得可以把文公故事拉出來當盾牌,頂在身前吸引輿論火力。
關於徵兵法案,難的是如何說服這些士大夫。
趙桓只要堅定決心,真正推行起來,反倒十分容易。
士大夫們博學多識,能引經據典為趙桓找出各種推行的方式。這才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真正模式。
待右相孫傅徹底背下了這個苦差事,左相梅執禮才鬆了口氣,在一旁出謀劃策,說道:“關於民皆需要服兵役三年,右相可效古法。儒家士人皆尊古守舊,倡議恢復古禮。”
“我朝民間對漢唐兩朝態度截然相反,認為唐朝亂而不治,卻對漢朝崇慕不已。右相推行募兵法可倡議恢復大漢舊制。”
張叔夜是樞相,對這方面更加敏感,立即問道:“左相所言可是漢代戍役制度?”
梅執禮點頭,說道:“漢承秦制,十七歲始傅。後為體恤民力,更為二十三歲始傅。《漢舊儀》曰,民年二十三為正,一歲而以為衛士,一歲為材官騎士,習射御騎馳戰陣。”
“在此制度下,大漢百姓一歲要去邊疆戍衛,一歲在郡國服役。每年八九月,郡國兵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稱為都試或秋射,以為軍士考核,上者為最,下者為殿。”
“但與募兵法案不同,戍役制度是兵役與徭役相結合。戍役,共分兩種,即正卒和更卒。”
“正卒服兵役兩年,更卒則是男子從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每年抽出三天服軍役,或者出三百錢請人代替每年的更卒軍役。”
孫傅吃驚的問道:“更卒制度豈不是與我朝募役法一致?”
梅執禮重重點頭,說道:“戍役制度之所以被民間所恐懼,後期不復施行,便是因為更卒稅賦繁重。”
“右相推行徵兵法,為免民間驚懼,定要強調我朝之改良,取消更卒煩擾。”
趙桓笑著撫掌,朝堂上若能統一立場,大宋士大夫不陷入內耗,果然能爆發出非凡的行動力。
託古改制,是儒家學派最冠冕堂皇的手段了。歷代改革都少不了這種手段。
此次推行徵兵法,近有王安石相公的募役法為參照,遠有大漢的戍役製為先例。兩相結合,能逼迫舉國臣民,尤其士大夫階層與百姓同一立場,接受朝廷政令。
士大夫就算不滿,想動搖這項法令,也需要時間。
在大宋,只要皇帝不動搖,一直支援一位宰相推行改革,反對派即便消耗大量的時間也很難動搖國策。
大宋改革的失敗,最大的原因不是操作層面的失誤,而是最高層的皇帝性格太軟,總是容易改弦易轍,導致國力消耗在了反覆當中。
但這一次的改革不同於以往,以往都是宰輔推著皇帝改革。而這一次,是皇帝推動著宰輔進行改革。絕不會輕易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