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神聖騾馬帝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燕雲以北不是沒有經濟價值,至少不至於上千萬平方公里,比中原還要廣闊的土地,連幾十萬人都養不活。
以往中原對這裡興致缺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裡的財富運不出來。
在相當漫長時間內,嶺南都是中原人眼中的窮山惡水,中原精力優先把罪犯、刑徒遷到嶺南去開發土地,充實人口。
沒有精力,也沒有手段去開發北方冰原。
但農業時代的掣肘,到了工業時代就不再是無法突破的桎梏。
一條鐵路線可謂是連結著整個冰原區的經濟命脈,在運輸方面,這是有質的改變。
以往需要中原商人走上萬里路,跨過冰原,走過荒漠,抵禦風雪勐獸,才能將北方的貨物運輸出來。
但如今則只需要當地的百姓自己將貨物送到鐵路交通樞紐旁的城鎮即可,這個路程可能只有幾百裡,即便再往北,也不會超過千里。
這個運輸費可以說幾乎只佔了以往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簡省了這麼龐大的運費,都是當地百姓的利潤空間。
以往賣一件皮革、一份人參,可能只賺幾十文錢,但現在可能一件利潤就高達一貫、兩貫。
因此而受益的百姓會迅速的將財富膨脹起來。
會形成很明顯的效益,鐵路沿線的百姓比遠方的部落明顯更加富庶。哪怕他們從事的是一模一樣的生產,甚至打到的獵物不及遠方雪原,財富也是明顯鐵路沿線更多。
講道理那麼大的土地,就算他們不進行工業生產,賣賣資源,也足夠大量人過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了。
大宋理應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文明,百姓靠著勤勞致富,科技發達賺取財富。可更應該給百姓躺平的機會,依靠著國家無與倫比的資源和財富,就能過上很舒服愜意的生活。
所以當蘇遲介紹完這條貫穿鐵路線後,趙桓靠在軟榻上轉頭對一眾公卿說道:“燕雲以北古來皆視為苦寒之地。但當鐵路鋪設之後,這裡的資源、木材、礦產、獵物、金銀、寶石鬥將成為財富的源泉。朕樂觀估計,至少三百萬戶,在這裡可以過上非常富裕的生活。”
量變可以產生質變!
同樣面積的土地,一戶十畝,大概極北地區是肯定不如中原的。
但當數量提升到一百畝、一千畝、甚至一萬畝呢?
一平方公里等於一千五百畝地。按三百萬戶人家算,每戶人家可以分三十多平方公里,大約相當五萬畝土地。
這個數量級絕對發生質變了。
五萬畝地可能做點什麼都比中原十畝地能夠產生更多的效益。
而且極北地區資源豐富,是多礦藏、金銀和人參、鹿茸這種高價值物品的。
家裡有礦,怎麼說都算得上是富庶家庭了。
張浚說道:“臣以為只要向百姓宣告極北情形,一定會有人前去闖蕩。”
趙桓笑著看向張浚,說道:“張相公這個想法略顯保守了。不妨大氣一點,將其變成一個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