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蘇黛笑著說道:“這麼說或許比較寬泛,具體而言,太學院已經用各種工藝製成了形形色色不同的蒸汽火車頭。”

“已經有一部分鐵軌執行,東京中正在執行的蒸汽機車就有三種,一種是以重型載貨為主,每個時辰能執行八十多里。主要是連結的周圍城市,向東京運輸糧食。能載貨五千多石,每個時辰執行五十多里。”

“一種是快速列車,主要運輸新鮮時令果蔬,能載貨上千石,每個時辰執行上百里。”

“還有一種是載客列車,能載客八十餘人,每個時辰執行二十餘里。”

每個時辰二十多里,也就是一個小時才走十幾里路,這個速度如果再裝上搖鈴,就有點像觀光電車了。

蘇黛問道:“不如我帶官家乘坐一次載客火車,看一看如今方物?”

趙桓完全沒有猶豫,說道:“可。朕期待這一點已有數十年了。這載客火車是什麼時候執行的?”

蘇黛在前邊領路,介紹道:“今夏就執行了,主要是溝通的城外各區。”

趙桓好奇的問道:“你不是打算修建一條皇宮到太學院的鐵路嗎?怎麼沒修起來,倒是先修了外城?”

蘇黛一笑,說道:“哪有那麼簡單。要修太學院到內城的鐵路,必須拆毀一段城牆,需要政事堂、樞密院、開封府、神武軍、巡檢營、廣備營等十幾個部門的蓋章。”

“都說是內城城牆輕易拆不得。所以這條鐵路就暫緩了下來。外城沒那麼多講究,所以就先修外城了。”

外城還是那副熱鬧的場景,車水馬龍,人潮如流。

但在蘇黛的帶領下,趙桓很快就發現了一處不一樣的地方。

一處由鋼鐵和水泥石柱搭建而成的月臺,聳立在鐵軌盤繞之間。

恰逢列車鳴笛而至,哐當哐當的火車悠揚行進,車上的乘客在窗戶處還能看清鐵軌旁駕著馬車趕路的行人。

在道路上也有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年輕騎士,在馬鞍上掛著弓箭,少年腰佩利劍,憧憬著李白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兩個時代的風景,這一刻非常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趙桓登上火車,看著這一切,居然沒有多少違和感,似乎這一切就應該是大宋應該有的模樣。

列車長見到趙桓親自登上了列車,連忙過來拜見。

趙桓笑著說道:“你就正常開就行了。十幾裡的速度也不比走步快多少,不用緊張。”

“不過朕跟你們提個建議,能不能在列車的車廂前面掛上一串垂鈴?”

聽著垂鈴搖曳,趙桓感覺自己這一刻就算在風鈴聲中睡過去,都已無所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