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獨守安西的歸義軍,虞允文既感覺忠肝義膽,又蒼涼豪邁,向眾人介紹道:“安西軍隊被抽調一萬五千人往中原後,留守當地的唐軍便只剩下九千人。”

“要守護這片數萬裡疆土,安西軍不得不堅守在各處石堡之中。”

“往往幾十人,甚至十幾人要困守一座孤堡,經年累月,既要面對缺衣斷糧,又要面對數百數千胡虜的圍攻。”

“我聖朝絕不能使將士重蹈此覆轍!”

“臣以為應當派大軍十萬進入河中。”

出兵十萬,也就是兩個精銳野戰軍。

這絕對算得上是一場規模宏大的遠征了。

大英帝國當年為了征服帝國墳場也就出兵四萬而已。

如果出動十萬大軍,再徵調當地的僕從軍西遼、東遼以及可能的黑汗國和蒙古鐵騎,這次大宋的軍隊可能就高達十七八萬了。

接近二十萬大軍勞師遠征,以大宋曠古爍今的財富雖然不是供應不起。

但趙桓只是有些難以接受,問道:“有必要如此興師動眾嗎?畢竟前唐只是出動了一萬精銳步騎,就成功鎮服當地,大規模設定行政區劃。。”

虞允文堅定的說道:“正是因為前唐只出動了一萬餘人,所以才無法有效掌控當地,不得不設定大量都督府,各部胡虜皆只受羈縻,而不受管轄。致使一旦發生霍亂,唐軍就不得不龜縮在石堡中,被胡虜所圍困。”

趙桓點了點頭,倒也是這個道理。

這一次大宋重返河中之後,就不打算再走了。

所以當地的最高官員不可能是河中諸國聯盟總理,兼大宋河中都護府都督。

而是再一次在當地大規模的設定中原行政區劃,將河中諸國全部變成大宋州縣。

一舉把阿拉伯語、突厥語、遊牧文化、清教文化全部清理出這一片區域,使中原文化徹底在這裡紮根發芽。

把西域跟河中地區變成大宋的精華之地。

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要有非常強大的軍力,無需跟其他民族、部落和國家做任何妥協,能夠直接鎮壓一切叛亂和抵抗。

那一萬軍隊跟二十萬軍隊的差距就體現出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虞允文說,出兵多少並不是勝負的關鍵,而是長治久安的關鍵。

虞允文藉著說道:“而且出兵越多,傷亡也就越少,戰事就越能迅速結束,以免陷入焦灼。”

“王師十萬,加上胡騎數萬,能夠展開陣線,全面進攻,以最快速度結束戰事。同時給到當地所有部族以直接鮮明的交戰體驗,留下恐怖震懾。”

“如此一來,至少三十年內河中之民,將畏王師天威,不敢存叛亂之念。”

三十年,這就是一代人啊。

別說這個時代,就算是後世,有圖書館,有網際網路,有檔案館,三十年後的百姓,對三十年前也幾乎沒有印象。

二零後的新生代,只知道有大毛,完全不知什麼是超級帝國毛熊。

大宋如果統治了當地三十年,按照如今的人均壽命來看,老一代人死去,新一代人可能都不清楚這裡當年都有哪些國家。

最後虞允文說道:“而且十萬大軍駐紮在當地,可以反過來相助中原。滅西夏之戰可以從四面進軍,以雷霆之勢一舉覆滅此強敵。”

由於上一次衝突的爆發,大宋在與西夏的對峙中寸步不讓,最終西夏在膽小鬼遊戲中退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