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河中的出兵之論(第1/2頁)
章節報錯
中亞的形勢,決定了這場戰事規模註定不會小了。
甚至有可能是兩個帝國的直接碰撞,自大唐之後,繼任的東方帝國再一次出動大軍進入了中亞,跟這裡的土著帝國發生激烈戰爭,奪取中亞霸權。
這種帝國之戰,大宋的經驗可是真不少。打西夏,打遼國,打金國,都是動輒出動數十萬軍隊。
最近的一次就在建業年間,趙桓御駕親征,大宋出動軍隊五十多萬,氣吞萬里如虎,一舉北伐滅金,統一了萬里山河。
這就需要牽扯到樞密院了,到底要出兵多少人?
是像大唐一樣,選絕世名將出兵一萬,關山度若飛。
還是依舊保持大宋傳統,興兵十餘萬,一路平推?
在確定出兵後,趙桓吩咐道:“讓樞相跟虞允文過來,同計相定一下出兵事宜。”
很快張叔夜就帶著虞允文走了過來,向趙桓拱手行禮:“拜見官家,聖躬萬福。”
“免禮,賜坐。召卿等過來,是商議關於復河中地區的軍事部署。”
“究竟出兵多少,樞密院是何章程?”
虞允文說道:“西方兵弱,前唐名將蘇定方只率步卒一萬,精騎三千就橫掃各國,全定蔥嶺以西,出兵多少並不是勝負關鍵。關鍵在於官家打算如何統治當地。”
“哦?卿如此自信?那跟朕說說有何不同。”趙桓眉頭一揚。虞允文果然不愧是被偉人稱讚為千古唯一人的頂級人才。
這雄姿英發,睥睨四方的豪氣,真可謂氣沖斗牛。那可是萬里外的疆土,十幾國聯軍,是統治一個地區千年的帝國。
在他眼中竟然不值一提,勝利是唾手可得的,唯一值得關注的是如何長治久安而已。
虞允文立即侃侃而談,說道:“蔥領,古又稱之為不周山。據傳聞共工觸不周山,使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天不滿西北,故日月星辰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因而當地地勢高,而我朝水流皆自西北向東南流淌。”
“如此地勢顯而易見,當地多山,多高原,往來之間不便。所以臣說出兵多少都沒有問題。”
“哪怕出兵一萬,也能分而擊之,以快打慢,當地守軍只會疲於奔波,倉促迎擊。”
“前唐名將蘇定方便是以這種方式大敗敵軍。臣讀《舊唐書》曾數見蘇定方用兵常乘其不備,冒雪進兵,晝夜兼程,長驅直入,縱兵進擊,窮追猛打等等。”
“這憑藉的便是中原先進軍事理念,以快打慢,攻敵不備,所以唐軍萬餘人就能開疆拓土數萬裡。安西都護府兩萬四千人,就能統治萬里山河。”
趙桓點了點頭,中原先進的軍事理念,這是跨越時代的。
只要中原內部沒有士大夫吸血,國家財政順暢,能夠提供軍隊遠征的物資。那遠征軍在萬里之外不受君王、朝廷的瞎指揮,自然能發揮出極強軍事素養。區區萬人雖然少,但這是全副武裝的精銳職業軍人,自然可以吊打十幾萬蠻夷部落。
所以遠征軍的戰績通常都比較好看。
唐朝也是在這一次軍事行動中,在西域大規模的設定行政區劃。鹹海被直接納入了掌控當中,裡海也在唐軍的勢力範圍內。
如果是鹹海還是宋軍能直接看見的軍事目標,那裡海就真的有點遠了。
說個最直觀的印象,裡海位處於歐洲和亞洲的分界線上。
宋軍如果跟唐軍一樣,一路打到裡海附近,那意味著中原王師再一次打穿了整個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