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世界文明中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有龐大的市場,就一定能催生出規模龐大的工業。
那麼太平州有多少工匠?趙桓推算了一下,說道:“怎麼不得有十萬人?”
韓穗則說道:“臣去過太平州,州內煙囪林立,百姓都以冶鐵為業,路上隨處可見作坊與工匠,臣以為工匠人數怎麼也不會低於十五萬。”
張浚微微搖頭,說道:“太平州有個當塗縣,當塗縣境內在梁山下面設定了一座冶鐵重鎮梁山鎮,這座城鎮以鋼鐵冶煉和鋼鐵貿易為主,是整個南方的鋼鐵貿易中心。”
“僅在梁山鎮定居的冶煉工匠、礦工和為他們服務的人員就有八萬餘人!”
“整個太平州共計有工匠二十七萬餘!”
張浚話音落下,屋內所有人都吸了口冷氣。
不事生產的工匠二十七萬餘人,這已經堪比京城了。
常言道,京城是天下首善之地,為了給京城送糧,歷朝歷代都要依靠漕運從東南千里迢迢轉運數百萬石糧食送到京城。
這也是大宋選擇東京為首都的關鍵。
東京作為首都,除了軍事上被弊病以外,其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平原上無論是發展經濟,還是沿河補給,都十分方便。
而這對一個超級大都市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唐朝皇帝也不會一個接一個的從長安跑到洛陽,就是為了減少關中糧食消耗,方便就近漕運。
皇帝的遷居,帶著的人口基本上就是京城不事生產的人口。
一座百萬級別的大都市裡,至少有十幾萬的軍隊,十幾萬的皇室、官員、貴族人口。
大宋此前的西京洛陽只有二十多萬人,他們就幾乎不需要像唐朝一樣用漕運補充糧草,反而能透過運河來補給東京。
可以說,中原一直比西方更擁有集中農業國力,供應一個城市的經驗。
這個經驗可以用來供皇室、貴族享樂,同樣也能用來發展工商業。
而太平州正處於這樣一個無與倫比的優勢中,他發展工商業,尤其是重工業,在南方具有了一切完美條件。
所以計相楊時感慨道:“太平州真是兼具天時地利人和啊。古者重農抑商,就是因為一旦發展商業,容易導致當地糧食不足。”
“而太平州就近在蘇湖平原邊上。蘇湖熟天下足,這魚米之鄉,天府之國,能否供應天下尚不好說,但只要裝上船,一兩日就能送到太平州。”
趙桓笑著點頭,發展工業化是需要原始積累的。
尤其一個農業社會,想要進步到工業時代,在強大的機器生產出來之前,必須集中力量辦大事。
把農業財富集中起來,供應一處,從而形成工業中心。。
在明清,這個工業中心,名叫景德鎮。
a,就是瓷器之國的意思。
而景德鎮,就是當時世界上的瓷器中心,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後,這一地位也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