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大宋分民四等(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些小國是大宋最重要的僕從國,是藩宗體系中的打手和跟班。
萬一波斯一帶出現叛亂,王師可以徵召這些屬國的軍隊,像班超當年一樣,迅速集結起數萬大軍過去平叛。
“第三等則稱為野人吧,居住在野之人。這些人所在之地,王化貧瘠,愚昧落後。安心生產,繳納貢金即可。”
“第四等則為苦行。泰西人不是說他們身上帶著原罪嗎?那就苦行修煉,努力洗脫原罪。”
介紹完這四個階層,趙桓認真的說道:“四等民職責各不相同。其中一等民、二等民可以研究學問、推動文明,發展工商、服事任官、從戎執戈。三等民、四等民則禁工商,專事農耕、漁獵。”
這一套制度,階層分明只是輔助手段,最重要的就是分工明確。
讓諸夏發展文明,掌握工業高點、文明高地、一直處於文明優勢當中。
而藩屬國則穩定進行農耕生產。保持在農業國水準。
趙桓問道:“右相以為這制度推行起來如何?”
張浚思考了片刻,說道:“自盤古開天地以來,從未有國度統治過如此廣闊的疆域。”
“要統治萬萬裡江山,臣等亦在摸索之中,不敢斷言成效。但以臣觀之,如此推行制度,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必然獲得各地藩王支援。”
“沒有什麼比社會穩固,對其而言吸引力更大。”
趙桓點了點頭,雖然還沒有哪個國度有大宋這麼廣闊得疆域。
但統治道理都是共通的,無非是拉攏當地貴族,統治龐大的人口。
選擇這個制度,趙桓也是在探索。
畢竟歷史上沒有任何統治經驗可以給趙桓提供,來幫他制度一項可靠制度管理幾乎覆蓋整個文明的疆域。
大英帝國當初管理日不落疆土的時候,也是一點一點摸索出來的適合自己的經驗。
本質上,他們也是拉攏殖民地封建貴族那一套。
大宋這個種姓制度,歸根到底也是把一些藩國變成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
區別只是在征服過程中,大英選擇了屠殺,大宋選擇了種姓治理。
趙桓說道:“朕認為還有另外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雖然第三、第四等民不能經營工商,但他們全力投入到農耕當中,接受大宋文明指導,必然導致人口會顯著增加。”
西方那麼廣闊的土地,終於可以把文明進度跟上來了,不至於寥寥幾千萬人。
農業技術進步,會顯著提升當地所有人的生活質量。
而且各種高產作物將會普及開來,可以養育更多的人口。當然,也能為大宋的工商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