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大宋分民四等(第1/2頁)
章節報錯
很顯然這套種姓制度其存在的前提就是治下子民血統、膚色、姓氏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這如果是在中原內部,都是諸夏百姓。
你敢說誰比誰的血統更高貴,立即就有人高喊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把你腦袋都給砸了。
若是敢說姓楊比姓王更高階,那怕是要被口誅筆伐。
但當推及到整個天下,說諸夏貴胃比印地菩薩蠻更高貴,天下人都覺得似乎理所當然。
姓李的中原百姓比姓阿卜勒的清教徒更尊榮,好像也沒人能挑的出毛病。
反倒是誰要是說諸民平等,要被眾人丟白眼。我堂堂九州男兒,諸夏貴胃,怎麼能跟一群蠻夷相同。你要跟他們平等,你把女兒嫁給他們,讓他們一群猴子把你白白淨淨的女兒抱上床。
趙桓喝了口茶,悠然的說道:“先講他們的階層固化。他們階層分明,自然通婚極難。按他們的婚姻習俗中,同一個種姓的人才能通婚,不過,高種姓的男子,也可以娶低種姓女子,這叫順婚,生下來的小孩也還是高種姓;但是,高種姓的女子如果嫁給低種姓的男子,這就叫逆婚了,他倆生下來的孩子就是最低等的賤民。”
張浚點了點頭,這是符合統治情理的。
大宋的官員、莊主、員外們也喜歡納新羅婢、胡姬和扶桑婢,但你要讓他們把女兒嫁給一個五尺的東瀛倭人,他們肯定是不肯定。
如果大宋也推行種姓制度,那大宋女子嫁給番邦之人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勒。
趙桓接著說道:“而最高種姓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人口占比很小,這就導致一個狀況,一些高種姓的女人找不到男人,她們的家庭只能透過豐厚的嫁妝來吸引同一種姓的男人,而不少的低種姓女人也想高攀高種姓男人,她們的家庭也會給嫁妝加碼。”
“這就形成了當地一個臭名昭著的現象,索奩焚妻。高種姓男子常以燒死妻子並偽裝成自焚或庖廚意外來重新娶妻,索取更多的嫁妝。”
很顯然,透過阻斷婚姻,他們成功把各個種姓嚴格隔離開,互相之間幾乎不存在流動空間。
至於像中原這種砍下幾顆首級就能升爵,發奮讀書就能實現階層跨越的通道,他們想都不要想。
趙桓繼續說道:“他們把四個階層劃分的如此明顯,自然是為了固定分工。這也是朕想要借鑑的。”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朕打算效彷他們,設定藩宗體系下的四等民制。”
“第一等自然是我諸夏貴胃。先賢曰唯祀與戎不可假於人。我朝自然掌握名器與軍隊。”
所謂名器,也就是官職冊封。
簡而言之,諸夏掌握了行政權和軍事權。
而諸夏百姓則著力於推動文明發展,掌握解釋文明、宗教、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權力,是文明的燈塔,引領整個世界前進。
第一等是諸夏很容易猜到,張浚問道:“那第二等呢?”
趙桓說道:“叫有苗。昔舜舞干鏚而有苗服,有苗即膺服我朝的藩國。如東遼、西遼、蝦夷、佔南等,雖與我朝並不同種,但皆心慕王化,推行名教。”
說的更通俗一點,就是儒家文化圈裡的那些國家。
有些地方太偏遠,軍事地位又很重要,中原實在是管轄不了,就任命扼守要衝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