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血統種姓(今天五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野人則是被周朝征服小邦的原住民。被征服的商族等農民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隸屬於國,或隸屬於采邑,只能種田。周設井田制,一田分為九塊,三三並列分割,周圍八塊為私田,產出歸野人所有。中間一塊為公田,繳納國家。”
這一套當下人可能會比較陌生,這一切距離大宋實在是太遙遠了。
但後世人肯定不陌生,無論是采邑、貴族、共和、議政還是農奴、世代奴隸,這都是西方中世界采邑貴族們一直在中世紀維持的那套政治模式。
兩者不能說一模一樣吧,簡直毫無差別。
也就是西方采邑貴族那一套,諸夏祖先兩千多年前就玩過了。
所以,關於種姓制度,諸夏也是很瞭解的,只要能博採眾長,就能推廣出去。
趙桓直接對張浚問道:“卿學識淵博,博覽古今阿。就是不知道卿可否聽過印地的種姓制度?”
張浚搖了搖頭,說道:“關於印地,臣只知道似乎多黃金、象牙,浮屠珈藍遍佈四野。關於其國,臣的確不曾多關注。”
趙桓介紹道:“據朕所瞭解,印地分為四個種姓。這第一等的名為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張浚立即類比了一下,說道:“大概是我中原魏晉之時的世家大族。”
趙桓讚歎道:“卿這個歸類,朕還沒想過,倒是的確合適。”
在大部分人印象眾,婆羅門就是一群神職人員。但其實還真不是,他更像的是掌握了文明解釋權的知識階層,指導節氣、農曆,解釋詩經典籍,還負責教育。
其實與世家、士大夫的職能很類似。
趙桓接著說道:“他們第二等名為,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張浚類比了一下,說道:“大概隴右軍事集團?”
這個不好類比,畢竟在中原,誰要是掌握了行政權和軍事權,皇帝都要被拉下馬。在中原還真沒有跟這個相似的階層。
趙桓就暫時將這裡跳過,說道:“他們的第三階層命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佈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這個就很好類比了,中原的各大莊主、員外、工坊主、商人們。
“第四階層名為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階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這個不用多說了,天下芸芸眾生,絕大部分都在這個階層當中。
趙桓說道:“印地就透過這種種姓制度制定了森嚴的社會等級,彼此之間幾乎不流通。”
張浚好奇問道:“僅劃分四個階層就能將社會等級固定?”
若是這麼簡單,怕是自古王朝都要把民分成四等。
趙桓說道:“當然不是。這一套種姓制度的核心是,膚色不同,血統不同,則階層不同。用血統把百姓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階層裡。而且姓氏跟家族是繫結的,一看其姓,就知道這個家族,應該在哪個層級,這樣一來,只要限制各個家族只能在同一層級的種姓內通婚,幾乎不可能跨越階級,以此,把整個社會各個層級的人都穩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