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現在還是割部落聯盟形勢,他們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所以不具備匈奴人一樣的戰略爭霸能力,根本無法在西域跟大宋爭奪影響力。

甚至有一部蒙古還充當了大宋的打手,幫著大宋在西域擴充勢力。

這等於他們自己把自己的退路給鎖死了,西域一帶都是大宋的勢力範圍,切斷了北方胡虜的左臂。

大漢花費數百年時間才作到的戰略佈局,趙桓因緣巧合下,二十年就實現了。

不過如果說全是巧合也不妥,能抓住這個機遇也是因為

大宋國力昌盛,能夠直接動員十幾萬軍隊開赴進西域。

而宋軍的統帥岳飛、虞允文又都是超世之傑,可以指揮著戰力跨越時代的宋軍,最大程度上實現趙桓的意志。

所以才能在蒙古人勢力未展開之前,就已經平定了西域,斷其左臂。

林舜華對趙桓分析道:「蒙古人向西逃竄,等於是自投於屠刀之前。在河中、七河一帶,有我朝大量駐軍。」

「沒有了漫長的荒漠、草原阻擋,蒙古人直面我朝火炮、火槍,正面迎擊堂堂之陣,完全是在送死。」

「所以蒙古人向西逃竄要比留在原地還要危險,至少在漠北,還有一段的草原、荒漠阻擋著靜塞軍。」

「這才是為何河北商人能夠不斷削弱蒙古人實力。」

趙桓點了點頭,這位從不見於史書的河間知州,以絕對精幹的政治才能給趙桓留下了深刻無比的印象。

大宋內官員也不都是庸庸碌碌的,有很多能力斐然的人傑身處在地方崗位上,默默發揮著自己的才能。

或許不為人知,但正是靠著這些人,才推動著整個社會向高度治理髮展,推動著大宋經濟、文明快速發展。

思考了片刻,趙桓對林舜華問道:「那卿以為這左路鐵軌在何出修建合適?」

林舜華想都沒想,說道:「必然是祁連山下。自古以來,中原溝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軍事重鎮都設立在此處。」

倒是的確如此,在尋常人印象中,明朝是沒有西域的。

但其實為了溝通西域,明朝也在甘肅修路,甚至專門設定了防禦的堡壘,駐軍守衛。

明朝可以連近在咫尺的河套都不要,敢言復河套者斬,也要花費重金在這裡駐軍防衛。

大宋如果首條向西的鐵路開設,道路也是差不多的。

具體可能還要太學院去實際考量,但絕對不會偏差超過幾十里。

人類歷史都是在迴圈往復,不要小覷任何一個時代的政治家、科學技術人員。

兩千年前漢朝的戰略,兩千年後,天朝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跟著走了下來。

這中間每個王朝,只要經略西域,那麼可以選擇的戰略、修建的道路都是一樣的,在同一片關鍵要地,走相同的路線。

只要地理形勢還依舊存在,道路還鋪設在地上,就不會有多少改變。

歷史最迷人的就在於他的厚重感,一個民族數千年一代代的耕耘,終將見到成果。

不過大宋要推進這一步,眼下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