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終於決定重心開發西部,陝西一帶的小問題就被擺在了面前。

那就是西夏該如何處理。

西夏的疆域到現在還沒有被大宋設為州縣。

當然了,他能存續,跟戰鬥力什麼的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熱兵器時代,人口、動員力就是一切戰鬥力的根基。他那三百多萬的人口怎麼也翻不出多大花來,尤其他的核心區都已經被岳飛的神武右軍給佔據了。

他能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非常順服。大宋朝廷精力一時間沒有放在他身上,所以他偷偷延續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在國家戰略中,真的是彈指一瞬間。

哪個國家興亡都是以百年計的,二十年可能連一項國策都沒有推行完。

以後世角度看,西夏存在於大宋的版圖中間十分突兀。

但以大宋的視角來看,打西夏實在算不上優先要務,至少在大宋朝廷決定開發西部之前,算不上優先要務。

因為他作為藩國十分順服,又被趙桓強制要求推行漢化,他們在實際上與大宋內部州縣沒有多大區別。

大宋軍隊的輜重從其國內經過,暢通無阻。甚至作為藩國,他們也會被命令幫助運輸。

如果拋去西夏這個名字,很多朝廷高層看他們就像漢武帝朝廷看自己國內的代王、梁王、楚王。

只要朝廷下定決心,要削其王爵,廢其藩國,西夏根本不敢反抗。

只是朝廷此前的經濟開發重心一直在江南,在河北,沒有計劃撥出大筆財政到西部接收西夏。

這是種田黨都喜歡的事情,把財富投到內政上,每個月收入增加,後期才會收入源源不斷。

關於怎麼把西夏納入版圖,趙桓已經有了初步規劃。

大概就是把其王封為大宋郡王,平級調動,離開西夏。一如李朝的交趾郡王故例。

然後在西夏設定州縣,解散其軍隊。

基本上中原五千年下來,都是這麼一套流程。

如果要征服某片區域,就先將其設為藩屬國,推行漢化。

等漢化程度足夠深了,就取消其藩國,納入版圖,設定行政區劃。

要實現這一點,對中原朝廷而言真的沒有什麼困難。

哪怕到了晚清,朝廷都有能力將朝鮮廢藩置縣。

當時在清廷內部,要求在朝鮮建立行省的呼聲很高,主張在朝鮮設定行省的清廷官員有張謇、袁世凱、劉瑞芬等一系列官員,張謇在《朝鮮善後六策》中提出了「請援漢玄菟、樂浪郡例,廢為郡縣;援周例,置監國」,袁世凱也曾向李鴻章提出「設監國,置郡縣」的建議,劉瑞芬則認為「朝鮮毗鄰東三省,關係甚重,中國能收其全土改行省,上策也。」

至於朝鮮的態度?那當然是歡迎的,朝鮮內部也提議設定行省,比如朝鮮統兵實權派,高宗李熙的生父大院君就表示應該仿元朝徵東行省之例,設行省,派監國。

當然了,結局是一生風雨裱糊匠的李中堂大人沒有同意,他只是派袁世凱總督朝鮮,同時向朝鮮駐軍。

對李中堂大人一生那些軟蛋事,趙桓不多做評價。

但晚清都有能力把朝鮮廢藩置縣,以大宋現在的國力,要解除西夏武裝不存在什麼困難。

畢竟大宋們的蓋世名將們如今都還健存於世,大量軍隊又環列在西夏各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