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其實如果拋開成見來看,如今的大宋內部形勢,跟大清晚期是最像的。
新的技術已經出現在農業經濟巔峰,新思潮出現在國內。
南洋跟泰西與中原交流極為密切。
國家開啟海關,以關稅、商稅為主要徵收物件,但農業稅依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國家認識到工業的強大意義,舉全社會之力進行開拓。
當然外交形勢上,雙方則截然相反。
而兩個朝廷最像的一點,則是中央朝廷能夠徵收到海量的賦稅。
大明巔峰時期,疆域要比如今大宋的某些區域還更加廣闊。
比如他的奴兒干都司一直劃到了了幾乎北極區。這個是眾所周知的。
但他還有很多不太顯赫的地區,也影響深遠。
比如他的三宣六慰,三宣指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六慰是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寮國宣慰司。
基本上把整個南方半島全部管控了,比大宋如今的管控程度還要深。
大宋如今也才剛剛設立到舊港宣慰司,正在逐步掌控南洋的貿易航線和絲綢之路。
但大明與大宋最大不同的一點就在於,他的中央政府一直收不到強力賦稅。
所以這些地方根本沒法得到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撐,一旦有事,或者財政不足,他自己就收縮勢力了,根本沒能力哪怕像清朝一樣組織大規模戰爭,收回西域。
說到底,對內戰爭還好說,可以依靠士紳統治,但對外戰爭必須要有強力的財政支撐。
沒錢就別想擴張、征服。
而如今的大宋,恰好中央財政十分充裕,國庫累積的糧食、輜重、金銀、絹絲和各種財富,足夠國家至少三十年之用。
有這麼雄厚的財政支撐,大宋的軍隊才能越過蔥嶺,一路向西打到君士坦丁堡,才能有源源不斷地奴隸進賬。
在這形勢下,各國怕中原怕的心驚膽戰。
因為所有小國都確定地清楚一件事,如果他們拂逆了聖朝,聖朝是真的有能力派遣十幾萬地天兵天將,義武奮揚,弔民伐罪。
面對這種情況,戰爭根本就是一個令人絕望地選項。
先不說打不打得贏,就算打贏了第一波,天子震怒,源源不斷地天兵開赴過來,打贏十萬,再來二十萬,打贏二十萬再來三十萬。
就算屢戰屢勝,三場大規模戰事後,一個曾經繁華富裕地國家也變成了一片焦土。貴族、官員自己就受不了了,發起政變把國王腦袋砍下來送給聖朝,以獲取聖朝支援,自己登基為王。
趙桓這個皇帝是堅定的財富狂信者,不信任何虛的。
他的思考方式基本上是定式的,對楊員外說道:「你這幾個小妾在家中是有什麼差事嗎?我看可以種幾畝桑,紡織幾匹布,也不失為一個理財之路。」
趙桓不覺得讓小妾幹活有什麼不妥的。
畢竟連他的皇后,每年還會帶人在皇宮裡養蠶繅絲。東京之戰的時候,皇室所有的女卷都在皇后帶領下參與縫製戎裝。
這是中原勤勞樸素的美德。
像諸葛丞相,這種為官清廉的千古名士,去世時的家財也是治家產桑田兩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