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業二十一年(公元1150年)春,宋軍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捷報傳回東京時,大宋的天子卻已經不在東京了。

甚至他都沒在京畿路,而是跑到了上千裡外的河北河間府!再往前一點,就要到大宋五京中的北京了。

這一次趙桓沒有帶御駕,也沒有帶大量的隨從,真就帶著兩名親衛就出發了。

這兩名親衛除了那個能力敵百人的賀擒虎,還有就是趙桓新任命的皇城司都指揮使魏勝。

前任皇城司都指揮使吳革倒不是犯什麼錯誤了,他穩穩當當的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城司都指揮使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這可是相當於錦衣衛都指揮使一樣的職位,縱觀大明兩百餘年,能有如此權柄的錦衣衛都指揮使也只有紀綱和陸炳等聊聊幾人。

吳革是主動告老,乞骸骨致仕的。

畢竟天子今年都整整五十歲了,吳革這位曾經要手刃全部妻兒子女,然後上陣忠君報國的錦衣衛都指揮使也到了頤養天年的年紀了。

趙桓足足延遲了他兩年,才最終批覆同意,讓其以保寧節度使的殊榮致仕。

節度使,這是任何武臣能夠達到的最高榮譽,能以此而致仕者,必將留名於青史。

大宋上億的臣民,節度使也不過五指之數。

比如許多精銳野戰軍的主帥也都只是被敬稱一聲節帥,意思是他尊貴堪比節度使。

但之所以是敬稱,就是因為他還沒到節度使一級。真被封節度使了,按大宋禮儀,肯定沒人會稱呼其為節帥,而是改稱使相。比如兩鎮節度使韓世忠,所有人都稱呼其一聲使相。這是一等一的勳榮。

而拖延了吳革整整兩年,就是趙桓要找一位信得過的皇城司都指揮使。

畢竟這個位置太關鍵了,是天子親軍,為天子耳目,監察百貫,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如果這個職位上安排的人選有問題,簡直貽害無窮。

大宋雖大,官員數十萬計,但適合為趙桓出任這個崗位的人選還真找不出兩三個來。

直到有一次,趙桓在奏摺上看到了魏勝這個熟悉的名字。

魏勝這個名字,趙桓很難不眼熟。

畢竟他是中興四將之一。

中興四將具體指哪四位,一直眾說紛紜。

除了軍威赫赫的岳飛和忠勇無雙的韓世忠是所有說法裡固定的,另外兩位則無法確定,有人認為是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

但這裡面的劉光世和張俊顯然有濫竽充數之嫌。其中劉光世在抗金時,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稱為“逃跑將軍”,此後淮西軍變也是出自他的軍隊;張俊更不用多言,協助秦檜推行乞和政策,又與秦檜合謀製造岳飛謀反的冤獄,造成岳飛被冤殺。

所以就有大宋史官將岳飛、李顯忠、劉錡、魏勝列入《皇宋中興四將傳》中。

這四個人最大的特點都是年輕,正值壯年。

岳飛要比趙桓還要小一歲,正擔任大宋的樞密使。

劉錡更是因年輕的官二代而著名,在隴右都護府擔任都護。

李顯忠更厲害了,是東山都督府的大都督,帶著兩百名官員士兵去開拓新大陸去了。

能不能為大宋再開拓出半壁江山,就看他能否比肩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