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大宋貨幣是世界貨幣也不為過,完全具有跟美金一樣的經濟地位。

這還真的要得益於中原發行帝鈔,大幅縮減了鑄幣成本,不然依靠鑄銅貨幣,根本無法支撐當下這繁盛的工商經濟,以及聯絡密切的各國市場。

趙桓問道:“在我朝朝貢體系中,帝鈔流通情況如何?”

這次沒等韓穗回答,一名鏢局武師主動說道:“官家,這個帝鈔是嚴重不足的。每次出海,我渾家都讓我多帶點帝鈔,到其他國家換回黃金、白銀。咱家也是不明白,朝廷公卿為什麼不多印點帝鈔?每印一張都代表著大量的真金白銀啊。”

一旁的監察御史立即板著臉,一臉肅穆的說道:“殿前未得示意,不得喧譁,此乃君前失儀!”

趙桓擺了擺手,說道:“算了,今日都隨和點,不用講那麼多繁文縟節。只要別在這垂拱殿裡用些粗俗俚語,都可以暢所欲言。”

御史也知道跟這些粗人沒法嚴格遵守禮節,否則剛才就不是訓斥而是彈劾了。聽聞官家之言就主動退了下去。

這名被御史嚇了一跳的武師這才重重地舒了口氣,訕訕地對趙桓說道:“官家別怪俺快人快語。就是俺不明白,明明藩宗體系中,那麼多藩國都缺帝鈔,他們甚至連鐵錢、銅錢都要。廣東那邊就有人不作鐵鍋、不作鐵釘,專門作鐵錢,賣給各國。賺的是真金白銀。”

“可朝廷怎麼就不印帝鈔?”

趙桓能理解他地焦急,畢竟那些私造鐵錢地工坊主賺的錢再多都是屬於大戶地。但帝鈔多了起來,這些飄洋過海地底層也能跟著分一杯羹。

三司使李綱不得不冷著臉跟他說道:“朝廷有朝廷地考量。你們現在之所以拿著帝鈔就能在四方各國換回大量真金白銀,正是因為帝鈔地緊缺性。”

“如果帝鈔大量印刷,失去其價值,只是白紙一張,就算你們拿著再多地帝鈔也換不回來一兩白銀。”

有些粗俗地武師不懂這個道理,只是說道:“怎麼會換不回來?這可是帝鈔,有大宋朝廷官府官印!拿著帝鈔就能去朱旗銀行兌換回絕對相等地真金白銀。”

“哪個會不認得嗎?”

“就是就是,哪個不認,不是要叛出朝貢體系?俺們拿著大刀把他押送到衙門去,讓他們國王治他們的罪。”

趙桓臉上露出笑容,制止了李綱得繼續發言,這要跟他講什麼叫戰略儲備,什麼叫價值錨定,那得講上一兩個時辰,還不一定能講通他們得思路。

所以趙桓鄭重地向他們保證道:“你們要相信,朝廷袞袞諸公和太學院滿堂學者,之所以選擇如此政策,一定是有其深層考量。沒有人會放著真金白銀地利益會不賺,只是朝廷在賺錢之外,首先要考慮整個國家地穩定。”

“你們的提議,朕和朝廷諸公也都親耳聽到了,會派人前往南洋調查,然後明年增發一筆帝鈔”

一群人興奮的點頭,有人提議道:“官家,俺覺得派人去南洋之前,不如先去廣東一趟,查查那些大戶究竟每年鑄幣多少。”

“照著他們的鑄幣數量增發,肯定有賺不賠。”

“這些商人精明著呢,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