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黑漆,拳發。

用食物引誘,就能捕捉數千上萬計。

而樞密院和政事堂不肯將這件事挑明在公眾面前,顯然就是因為這一點。

趙桓卻並沒有太在意,他十分果斷的說道:“如今的崑崙奴看似十分可憐,但卻未必並非開化之道。”

“如果我朝不能實現工業化,那崑崙奴再過千年,依舊食不果腹。所餓死之人,以兆億計。”

“朕倒不是以為能兼愛天下,但以朕觀之,如果真的要改變崑崙奴處境,讓其不至於為了一點點食物就淪為奴隸,歸根到底還是要將工業文明的開化帶過去。”

說到底,大宋現在文明還沒有發展到可以聖母的地步。

距離大宋百姓不餓肚子才過去幾天?

所以趙桓說道:“朕一直覺得,要想讓大宋上億百姓都衣食無憂,只靠內部分配是無法完成的。”

“只要分配者還是人,那就一定有人富可敵國,有人無立錐之地。”

“要想讓大宋每個百姓都體面生活,就應該把天下各邦統籌在一起,這天下財富都由中原收割。”

三司使李綱,鄭重地點頭,說道:“我朝向來是這一國策。曏者雍熙年間,朝廷特遣內侍八人,齏敕書金帛,分四綱各往諸國勾招進奉,博香藥犀象珍珠龍瑙。每綱齏空名詔書三道,於所至各處賜之。”

勾招進奉。

這個名詞很陌生,但要換一個詞,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招商引資。

朝廷派內侍,到南洋各個國家去招徠外商

同時,地方上的市舶司,亦有派出官員出國招徠外商的職責。

比如福建路市舶司就曾依“崇寧二年朝旨”,派出劉執等官員前去“羅斛(今泰國)、占城(今越南南部)說諭招納”。

甚至朝廷對此還有非常豐厚的激勵:“能招誘舶舟、抽解物貨累價及五萬貫十萬貫者,補官有差”。

也就是招來一批貨船,繳納五萬貫至十萬貫稅收的,可以賜官。

這等於變相的用他國財富來供養大宋。

這種情況下,通常會有大規模的藩商一同進入中原,組織大規模貿易。

蘇州百姓自豪的說四方藩貨,奇珍異寶,罔不畢集,就是這種背景。

這個舉措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大宋收割來四方的財富。

以至於三齊佛國國王不得不寫信給天子,說:“近年商販乳香頗有虧損。”請求大宋稍微降一降關稅,分點利瀾給其他國家商人。

乳香可是香料中非常賺錢的一個生意。

連販賣香料都能虧損,就可想而知大宋收割了多少財富。

而且這又回到那個經典問題上了。

這麼密切的交流,就一定導致中原文化會向外迅速傳播。

這是大宋一直有的傳統,中國先進的文化,更為外商嚮往。外商在中原僑居時日久了,對子女教育問題就有所要求

“大觀政和之間,天下大治,四夷向風,廣州泉州請建蕃學”。

政和之間也就是太上的年號。

那會兒大宋的文化就已經開始猛烈向外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