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利耶的外交頭腦可謂是非常清晰,他十分清楚吳哥王朝在外交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甚至可以說,直接關乎他們的生死存亡的一點,那就是怎麼才能避免大宋天朝進攻他們。

後世米帝有句名言,落後不一定捱打,那只是因為我今天不想打你。

對任何帝國而言,這條準則都是通用的。

所以小國生存的最重要法則就是避免引起天朝上國的仇恨。

這一點最鮮明對比的例子就是高句麗和高麗。

前者引起了中原的仇恨,哪怕再強大,最終也是被亡其國,滅其種,絕其苗裔。曾經稱雄東北亞的區域強國,最後打的人口凋零,死傷殆盡,殘餘族裔全被遷人了內地。這意味著一個種族的徹底消亡。

而高麗就很聰明的選擇了臣服,一直享受著平穩。

蘇利耶的對宋政策可謂清晰明確,政治上主動交好,稱臣納貢。

經濟上積極引入大宋商人,恢復發展國內生產,重建因為幾十年內戰而有所凋敝的各行各業。

這種外交政策下,就產生了一個後果,他的軍事擴張和經濟發展都得到了大宋鴻臚寺的支援。

畢竟在鴻臚寺看來,這是一個非常聽話的藩國,國王謙恭納貢,作為藩宗體系的嫡系藩國,他們擴張點就擴張點吧。還能逼迫東南半島上那些沒有稱臣的國家及時稱臣。

李朝的臣服就是鴻臚寺這種政策下結果。

而吳哥王朝在大宋的支援下,也可謂是順風順水。

竟然實現了在軍事擴張的同時,經濟也在迅速發展。

其實對一個小國的擴張,趙桓是不太在意的,東南半島上所有國家都面臨著一個相同的困境,那就是“天堂太遠,天朝太近”。

雙方陸地相連,來自中原的王師可以直接干預其局勢,所以中原的意志是當地根本無法對抗的天威。

這一點不僅是中原人的看法,甚至是萬里海疆之外,三齊佛國的看法。

當年爪哇國與三齊佛國爆發戰爭,三齊佛國不惜千里迢迢派使者到中原請求天子調停。

三佛齊國王為了贏得中國的支援,特在當地修了一個佛寺為中國皇帝祝壽,宋真宗為此特賜一鍾,並在上面題字:承天萬壽。

所以在聊完吳哥王朝的擴張後,趙桓就問道:“當地現在的戰爭情況如何?”

唐翊直接下了論斷,說道:“很不容樂觀。跟泰西一樣,紛亂不斷,而且有外敵入侵。”

“外敵?哪個國家?三齊佛國?”趙桓眉毛一挑立即問道。

也不要怪趙桓總想到這個三齊佛國。

實在是他太吸引人仇恨了,大宋因為有世界海洋貿易中心的存在,所以對南洋的情況還是很瞭解的。

對三齊佛國的直接記載就是:“在南海之中,諸蕃水道之要衝也。”

也就是他直接掌握了新加坡地區。

但他又不僅僅只掌握了這一片區域,北方他的領土直接跟吳哥王朝接壤,南面佔據了泰國、印尼等國家的絕大部分疆土。

所以就可以想象他們的面積有多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