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第1/2頁)
章節報錯
讓印地寺院、神廟每個寺院提供一百名青壯。
這是帝國給印地帶來的最新進組織形式以及統治結構,如果印地的番邦有哪位國王能夠學為己用,稍微更改一下。
讓印地每個寺院、神廟都繳納一定的稅賦,將會立即富國強兵。
畢竟作為印地四大種姓之首的婆羅門,掌握了社會上最大的財富。二八定律,在任何地方都是通用的。
當然,印地番邦將來能不能用好暫且不論,眼下大宋的這項制度在推行起來絕對毫無障礙。
只要一千座寺廟,就能提供十萬名青壯用以支援大宋與十字軍這場戰事的後勤。
按軍隊、民夫一比三的比例,十萬大軍的後勤民夫也只需要三千座寺廟就能保證。
印地的寺廟有多少座,大宋沒有統計過,但朝廷估計當地寺廟、羅剎絕對不會低於三千。
其實這個方案最初提出來時,還是讓趙桓非常震驚的。
帝國如今的官僚才能之卓越堪稱奇偉,宰相張浚號稱小諸葛,樞密院的虞允文號稱千古一人,樞相岳飛更是古往今來唯有的四大軍神之一。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這些人無不是經世濟民之才,眼光非常獨到。
徵調印地百姓,他們壓根沒有指望世俗的官府。
這些番邦國王、城邑城主對戶籍、對基層的掌控能力鬆散而孱弱,如果依靠他們,可能戰事都打起來了,這些性子遲緩,效率低下的印地官僚,還沒徵召到一成民夫。
但當政令直接下發給了每個寺院,效率就立即提升起來。
限期內交付一百名青壯的寺院繼續當他們的高種姓,如果交不齊人,就取消其寺院資格。這種情況下,哪怕是抓人,他們都會把人抓齊。
哪怕是後世的印地總理,都閒著沒事就推倒幾座寺廟,籌集黃金。
沒有人相信,以他們的財富,湊不出一百名青壯。
蘇遲是負責工程的宰相,他對道路、距離之類的最敏銳,看著地圖說道:“印地距離波斯的確是相對更近,但這麼多民夫跨越幾千裡,供應十萬大軍,怕是也超出印地人的組織極限了吧?”
對大規模軍事作戰的後勤壓力,當世沒人比大宋更明白。
元豐四年,宋軍三十六萬人五路伐夏,後勤民夫累的腳都斷了,求著士兵砍斷他們的腳筋,可這樣幾十萬民夫也保證不了三十六萬人的後勤補給。
能組織起切切實實的三十六萬大軍,其組織能力是印地人無論如何也比不上的。
現在印地人不僅要把民夫送過去,更要源源不斷的從印地向波斯運糧。
以蘇遲的眼光來看,這種後勤保證如果時間一長,絕對會出現嚴重的紕漏。
岳飛讚道:“左相慧眼如炬,的確是如此。如果只靠陸地運輸,印地並不比波斯更具優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