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張浚的疑問,趙桓說道:“有什麼不可以的?關於在新大陸上推行王化,朕以為只要朝廷不急,就一定能有所收效。”

“商人們自由靈活,而且唯利是圖,方能在新大陸上立住陣腳。先是一片莊園,然後是一座城池,最後是一片區域。”

“朕不需要他們統治當地,只要能夠給中原運回大量的黃金、白銀、寶石、珍珠、瑪瑙,就已經有利於國家。”

對於趙桓這個看法,右相、左相、樞相以及計相都大不認同。

張浚直言道:“臣以為,官家對官員偏見極大。”

人心裡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趙桓對封建官員有偏見,這是一直以來固有的印象了。

但右相直接這麼提出來,他還是有些驚訝,問道:“右相為什麼會出此言?這跟偏見有何關係?”

張浚直接說道:“官家認為商人們靈活自由,所以由他們在新大陸步步為營,推行王化。”

“但難道所有官員就一定思維僵化?”

趙桓不禁一笑,問道:“難道卿以為官員不是僵化古板,效率低下?”

“就在開拓異域這方面,朕以為商人們還真是惰性十足,遠不如商人們積極進取。甚至不如前代王侯。”

這一點真不是趙桓貶低官員。從有了專業官僚,就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官僚主義。

對官僚主義的印象是什麼?高高在上,貪圖享樂,滿足現狀,做官當老爺;飽食終日,無所作為;遇事推諉,辦事拖拉,不負責任;

不按客觀規律辦事,獨斷專行;講求官樣文章,繁文縟節等等。

聯想到這些詞,趙桓就只有一個感覺,那就是無所作為,腐朽懶惰,尸位素餐。

他們倒也不是壞,就是懶的動彈,沒有進取心,沒有責任心。

可以說,正是從科舉制確立,專業文官隊伍的膨脹,才導致了中原帝國開拓進取精神的萎靡。

在宋明之前,漢唐的統治者是什麼人?軍功將領,軍事貴族。尤其大唐關隴軍事集團在位期間,不管他內政如何,對外開拓絕對是中原的巔峰。

在宋明之後,大清重新走上了擴張之路,但大清的科舉制度也遭到了極大的摧殘,統治階層也是不靠科舉的專業文官。

當然,趙桓倒不是認為科舉文官百無是處,僅僅侷限於對外開拓這一個方面,官僚主義盛行的文官,的確是不如軍事集團勳貴。

最關鍵的就是,他們太懶了。

張浚毫不退讓,問道:“那官家如何看待班超率三十六勇士,於萬里外覓封侯,平定了西域三十六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正是這位掌管奏章和文書的蘭臺令史所言。”

“這也是一位專業官僚,其家族並非王侯公卿。”

張浚的態度很明確,官僚當中也有靈活精明,能孤身開拓萬里疆域者。

說到班超,趙桓不由得點了點頭。

這可是隻帶三十六人為大漢打出數萬裡西域山河的名人阿。

而且西域長史府自始至終對大漢忠心耿耿,從來未思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