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永遠是一個民族實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拿破崙戰爭期間,為什麼法國陸軍戰鬥力達到了巔峰?

因為同一時期法蘭西有兩千八百萬人。它的主要對手們:英國一千兩百萬人。普魯士九百萬人。奧地利兩千萬人。沙俄三千五百萬人。

所以法國打贏了周邊所有國家,折戟於沙俄,法軍喪失了全部騎兵和幾乎所有炮兵,只剩三萬人退出國境。

可以說有充裕的人口,才可能有廣泛的軍事動員。

神聖羅馬帝國和法蘭西想組建出一支規模龐大的陸軍,必須有數千萬計的人口作為基礎。

而想有這麼龐大的人口,對他們而言,最快的捷徑就是改善種糧。

其次是發展文明,提高農業生產力。

比較兩個文明的發展水平,其實不需要參考那麼多的資料,對比那麼多的技術。

就看兩個文明能夠養活的人口就足夠了。

在趙桓穿越之前,大宋半壁江山就養活了上億百姓。

而同樣號稱偉大的拜占庭帝國,人口剛剛恢復到一千兩百萬。

作為基督世界最大的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在公元962年的時候,人口才四百七十萬;1000年時,增加到七百萬人口;到1100年,大宋人口達到巔峰時,他們才八百二十萬;要直到公元1200年,他們的人口才突破一千萬。

這兩個西方最著名的帝國,人口加起來才堪堪兩千萬人,是大宋一億兩千萬人的零頭,大約等於大秦剛剛統一六國的水準。漢末六千萬人口,是這兩個帝國的三倍。

這倆帝國面積加起來也不比秦漢時期小多少,更不至於只是大宋的十分之一。

這沒什麼可找藉口的,總不能適宜耕種的土地都在東方?

就是他們的農業水平太落後。

畢竟等文明追上來之後,法蘭西立即有了近三千萬的人口,奧地利、普魯士相加也是近三千萬人口。

腓特烈是一位很務實的英傑,他能清楚的認知到西方目前跟東方的差距。

如果靠常規手段追趕,西方想在農業技術方面追上東方,至少要五百年的時間。

可如果這種作物真的有這位商人所說的奇效,那意味著東西方站在了同一水準上。都是同時探索這種新作物的種植方式。

西方至不濟,也可以按圖索驥,把東方的措施,完全不變的照搬回西方。

所以他迫切的希望這種作物真的有這驚人的高產,從而實現幫神聖羅馬帝國擁有三千萬人口,動員五六十萬部隊。

西晉滅吳時,人口不及三千萬,尚出動了二十多萬精銳步騎。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能夠有三千萬人口,這一切都理想可期!

所以腓特烈屏息凝神,眼睛一眨不眨的看著場中央的趙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