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宇宙諧和定律,繞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執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週期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量。”

“也就是繞同一中心天體的所有行星的軌道的半長軸的三次方(a3)跟它的公轉週期的二次方(t2)的比值都相等。”

“所以只要透過觀測太白凌日得到了太白星的視直徑,並且知道太白星的公轉週期,則太陽視差可以很容易地由宇宙諧和定律推算出來,從而計算日地距離。”

趙桓大腦直接宕機,什麼?什麼?這都是什麼?

“你慢點,重新在說一遍!”

“遵令。簡單來說,就是是繞以太陽為焦點的橢圓軌道執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週期的平方之比是一個常量。”

“停!停!停!”

趙桓看著徐嶽嘴巴一張一合,明明說的每個字自己都認識,可怎麼所有字連到一起就成了天書呢?

腓特烈更是直接呆滯了,他們……在說天堂的文字嗎?

蘇黛笑著向前,說道:“這是天文學院最新發現的定律,有這個定律為基礎,解決西門之問已經有了曙光。天文學院、數算學院都在爭分奪秒,意圖奪下這個榮譽桂冠。”

趙桓是個文科生,如果他是個理科生,就能立即知道,徐嶽說的正是開普勒第三定律。

這個定律是1576年,丹麥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資助下開普勒開始研究的。

丹麥,那可是被維京海盜統治的地區,1576年的文明水準別說領先大宋四百年,落後如今大宋四百年都有可能。

畢竟直到1600年,歐洲支援日心說的學者布魯諾還被宗教裁判所認定為異端,送上了火刑柱。

顯然大宋如今的天文體系學術,遠遠超出了歐洲五百年後的水準,五百年這個數字在雙方文明的差距中屬於一箇中間值,不算特別大。東方文明領先西方五百年是個常態。

但這個水準,已經遠遠超出了趙桓能夠理解的極限。

趙桓看向蘇黛,問道:“你聽得懂?”

蘇黛點頭,說道:“這在最新的學術中,不算特別複雜的。基本上去太學數學院學習一段時間,都能理解。”

聞言,趙桓心情複雜,既有落寞,更有欣慰。

落寞的是,對如今的大宋,趙桓是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指點的了。

作為穿越者的金手指,他已經無處可用,學術發展的最前沿,已經超過了他的全部知識儲備。最新的學術,已經到了他看不懂的程度,之後的發展只能靠大宋學者們自己了。

但欣慰的是,這一切預示著,學術已經有了高度的水準,已經足以推動工業化文明發展。

距離把大宋推進工業文明,已經為時不遠了,趙桓可以確定,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能看到大宋進入工業時代。

這一幕讓趙桓都滿心的震撼,腓特烈更是被震撼到無法思考。

他的大腦裡,如今全是徐嶽從容自信,侃侃而談的一幕幕。

是蘇黛嘴角含笑,優雅介紹整個世界的畫面。

東方已經把這個世界研究透徹,把日月星辰清晰的展現在了手中。

而西方卻還在對著日月頂禮膜拜,雙方究竟有多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