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東瀛、朝鮮學的是三省六部制。

西夏、西遼、越南等完全照搬中原體制,樞密院,尚書省都是他們此前就建立好的國家機構。最近又學了中原的政事堂和三司使。

只要給神聖羅馬帝國留下東方文明強盛的印象,讓他們跟歷史上一樣,再次主動學習東方並非不可能。

所以趙桓親自帶著他們走在大內宮中。

神聖羅馬帝國來的這支選帝侯,翻譯官給翻譯的名字叫士瓦本。

趙桓猜測了一下,大概是施瓦本公爵那一支。

但翻譯已經跟後世有了極大的出入,趙桓也不能確定究竟是不是。

尤其使節的領袖,這個家族的繼承人,翻譯給出的名字是斐他烈。

趙桓十分懷疑這個十八歲的年輕人,就是神聖羅馬帝國那位最傑出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

如果說紅鬍子腓特烈一世這個名字不出名的話,他還有另一個外號,巴巴羅薩。

二戰德軍進攻蘇聯,所採用的“巴巴羅薩計劃”,就是用這位皇帝的名號命名的。

在他執政期間,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成為歐洲最強的國家。

這位皇帝一生都致力於征服富庶的義大利,前後發動裡六次軍事進攻。

而且他十分酷烈,在第一次遠征義大利之後,要求教皇親自給他加冕。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十分固執呆板,在給腓特烈一世加冕時不斷挑剔腓特烈一世的行為舉止,最後還要求腓特烈一世按照慣例為教皇牽馬、扶鐙。

結果腓特烈一世憤怒了,加冕慶典一下子變成了屠宰場,近千名教士倒在了軍隊的屠刀之下,但腓特烈一世還是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

不得不說,在歐洲那種環境下,敢於屠殺教皇的教士,並對抗整個教會,他還是非常有梟雄之姿的。

而且他不僅僅活動在義大利一帶,更是與與英國獅心王理查一世、法國腓力二世·卡佩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

以至於他死亡時,被聖雄薩拉丁看作是真神顯靈,因為他是十字軍東征最為有力的領導者,也是薩拉丁最為懼怕的一位敵人。

獅心王、紅鬍子、聖雄,一場十字軍戰爭,在西方誕生了一位又一位的英雄式人物。

講道理,大宋如果只靠軍事征服,要應對這一批又一批的挑戰者,真的有些乏力。

畢竟大宋最邊疆距離中原足足有兩萬裡之遙。

如果對手一波接一波的進犯,僅是兵力調動和後勤補給,對大宋就是極大的財政壓力。

大宋善戰,但並不意味著要苦戰,把自己拖進這種疲於應對的局面。

所以在神聖羅馬帝國推廣王化,拉攏一個盟友,對大宋也同樣重要。

一個奉行中原體制,不信仰基督,或者推行了宗教改革的基督國家,那將顯著改善大宋的外部形勢。

趙桓記得在西方世界,率先推行宗教改革的國家就在施瓦本所在的德國地區。

所以這位年輕的小斐他烈可是趙桓打算培養的希望之星。趙桓打算把他一手推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位置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