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問道:“既然有這能力,早走什麼去了?”

唐翊神情嚴肅端正,說道:“關於官家所言,朝廷並不關注冰原,臣以為這是觀念所導致。”

“帝國有廣闊的方向可以去開拓,從大軍打下河中之後,帝國的精力就分為了兩個方向。”

“王師在向西進攻,以鎮服大食,抵禦泰西人。這是絕對正確無誤的戰略選擇,無論人口、財富、商貿甚至文化、軍事、文明等方面,將大食一帶便成我聖朝的疆域都意義重大。是向北征服遠遠不能比擬的。”

趙桓點了點頭,基本上中原王朝的戰略都是這個模式。

中原穩固之後,就向西擴張。西面有更發達的文明,更繁華的經濟以及更多的人口。

比如阿拉伯人,這絕對是中原王朝最優秀的貿易伙伴。

就不提他們給中原帶來多少財富了,僅從人口而論,他們向中原輸送大量胡姬,還有大量的崑崙奴奴隸。

同樣是有大量黑色崑崙奴輸入,為什麼米帝淪陷,黑色崑崙奴蔓延,使國家墮落混亂,而中原一代代連綿不絕的崑崙奴輸入,卻幾乎沒有影響?

要知道只要生逢盛世,清教這一帶的皇帝,可以輕鬆從非洲抓來大量的崑崙奴,年年送到中原。

按時間與數量推算,中原的崑崙奴問題應該遠遠比米帝更加棘手嚴峻。

可事實上,顯然這種情況並沒有發生。

這就得感謝中原貼心得好朋友阿拉伯人了。

他們抓到的崑崙奴,一定會全體閹割,然後送到中原。

所以在中原幾乎不會出現一個黑色崑崙奴跟一位淑女結合,生下來一個黑色後裔。

有這麼優秀得夥伴,這麼發達得文明和富庶的經濟,中原王朝自然是願意向西開拓。

如果說,征服波斯,中原收穫得財富是一百,那往北打最多收穫為一。

所以中原天生就對征服北面得冰原沒有什麼興趣,也沒有什麼動力。

必須要承認得一個現實就是,五千年以來,中原歷代王侯將相都不選擇向北,那肯定不是這麼多人傑都見識淺薄。後人能想到的,他們勢必也能看到,只是在當時得環境下,向北的征服,完全得不償失。

或者說,中原五千年了,就算出個奇葩,按機率來講,也會有人向北征服。但所有人嘗試過後,都選擇了放棄。就說明,那塊土地對中原的吸引力和回報,遠不如西方。

說完西方,唐翊繼續說道:“除了向西擴張,王師還在向南,交趾、占城等地剛被滅國。軍隊將國王送回東京受審,但大軍還停留在當地,穩定局勢,鎮壓叛亂。”

“無論向西還是向南,其優先度都遠遠超過向北。我聖朝選擇的路線與歷代都大抵相似。總要將例項範圍從中原輻射出去。”

“但這只是我朝與前朝歷代相似的地方,在鴻臚寺還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