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這次北伐能取得目前這份戰果,毫無疑問主要要歸功於河北宣撫使宗澤。

他率領的中路軍在戰略上為大宋三路北伐取得了截止目前的所有關鍵優勢。

當然這也得益於趙桓的選賢任能,給予了宗澤充分的信任。

歷史上這位老臣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接手了一窮二白的東京留守司,只用了很短的時間便重整軍心,甚至在第三次開封會戰中戰勝了金國頂級名將粘罕。

如今有大宋朝廷的全力支援,他收拾個金兀朮,自然是手到擒來。

另一方面, 大宋能有這麼大戰果,則必須感謝大宋第一國際友人,大宋戰略優勢的最大締造者,金國四太子金兀朮。

雖然金兀朮在東路戰場上覆滅了東路軍,取得了戰術上的輝煌大勝。

但在這場兩國動用軍隊近三十萬的大戰中,他負責的河北戰場在戰略上完完全全是全面落入下風。

在舉十萬眾, 決勝數千裡的宏觀層面,他太過稚嫩, 被大宋名將宗澤完全牽著鼻子走。

要知道, 金國發起這場戰爭的最初目的可不是要守住燕雲一線,而是南下進攻大宋,是為了全方位的開疆拓土,攻城略地!

可是戰爭打倒現在,已經完全被金兀朮打成了四處救火,疲於應對,顧此失彼。

在開戰之初,他就找不到節奏。不知道該重點進攻何處,又該精兵防守哪處要地。

金軍的騎兵優勢在他手中完全被浪費,一點作用也未能發揮。

他腦袋裡似乎就只有一個想法,不顧一切,擊潰宋軍主力。以至於莽撞的用重騎兵衝擊宋軍堂堂之陣。

將金軍的虛弱完完全全暴露在了宋軍眼前。

若非東路軍犯了宋軍常見的失誤,大勝後輕敵大意,莽撞追擊導致大敗。

河北戰場的金軍就是完完全全的無頭蒼蠅,四處亂撞,最終被困死在一隅。

除了將領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則是大宋逐漸強盛的軍事實力。

河北戰場, 大宋君臣有底氣從防禦戰事變成北伐戰事,完全是因為宋軍在絕對實力上要佔據優勢。

宋軍齊裝滿員的十餘萬軍隊開赴進河北,大軍完全是憑實力在向北平推。金軍的軍事實力就是擋不住這十幾萬大軍。

人多就是能平推啊!沒有其他道理。

朝廷決策時就決定了河北戰事要倚多為勝,用絕對軍事實力碾過去。

金軍人數總體不少,但軍隊核心,精銳善戰的女真人就不太多了。只有區區兩萬餘人。

在宋人與女真人爭奪東亞霸主的這場戰爭中,雙方意志相碰撞。女真只能拿出兩萬人來對抗宋軍十餘萬,自然全面處於劣勢。

其他各族的軍隊,基本是打醬油的。在這場兩族爭霸的戰爭中最多錦上添花,很難雪中送炭。

最終,大宋朝廷對金兀朮的預判幾乎與他的事蹟反應一般無二。

金兀朮在大敗宋軍東路軍後,志得意滿,將兩萬餘級首級壘在河邊,築城京觀,以羞辱南岸的宋軍將士。

又將在宋軍營地繳獲的如山如海物資賞賜下去,激勵軍心。

猖獗時,金軍鐵騎似有飲馬黃河,踏破天京的氣勢。

但當聽說宗澤主力向河間府展開攻勢後,金兀朮再也肆意不起來。

他學會了如何作戰, 但委實沒學會該如何統籌全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