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鍛甲?”趙桓問道:“就是此前樞密院上奏所言,堅不可摧,瑩徹光明,可鑑毛髮的甲冑?”

蘇熹回答道:“官家明鑑,正是這種甲冑。”

“我朝慣於使用熱鍛法,這是因為熱鍛工藝更容易批次製造,但由於這種工藝過於先進, 我朝工匠無法完全掌控,所以材質反而脆而易折。”

“冷鍛則不同,這種工藝相對簡單。無需用爐火加高溫鍛打,而只進行冷鍛,將鐵片切成模組,不斷捶打,直到鐵片的厚度比原來減少了三分之二,就算鍛成了。”

“這份工藝雖然簡單,但耗時耗力。一名鐵匠叮叮噹噹敲上一天,也生產不出多少鐵片,所以反而無法滿足百萬禁軍所需。”

“南北作坊架設旋作後,以機械代替人力,冷鍛甲終於不再受制於數量不足。”

趙桓點了點頭,有時候並不是工藝越先進就越適合。過於領先時代的技術,因為工匠無法徹底掌控,反而無法提供高質量的產品。

“熱鍛法才是我大宋出路,關於如何解決鐵片脆軟,朕倒是有個眉目,設定高爐鍊鋼,進一步提升溫度。”

一切的缺陷,都是因為火力不足!

火力提升上去後,各種難題將迎刃而解。

把爐火溫度升到2000度,什麼雜質都給你揚了。

而高爐鍊鋼配合強大的鍛造工藝,組合出來就是鎧甲的巔峰板甲。

不過對大宋而言, 板甲的用途相對有限。

板甲最尷尬的地方就在於,能把他研究出來時, 強大的冶煉工藝也一定能把火槍研究出來。

在步兵強大的火力面前,昂貴的板甲騎兵完全對不起他的造價。

“高爐鍊鋼?”蘇熹念道:“臣記下了,已經有幾分眉目。”

趙桓欣慰的點頭,關於提高爐內溫度,中原並不是毫無眉目,一籌莫展。事實上如今工匠們就會以粘土提升爐內溫度,只要給他們點明瞭方向,讓他們想盡方法提升爐內溫度,很快就能有所改進。

哪個後世人會不知道高爐鍊鋼這個詞啊?

這就是工業大生產的基礎條件。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所有的科技都沒有很大的跨度,都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步了一點點。

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紡織機,那東西在大宋遍地都是類似之物,有大紡車,也有水轉大紡車,一晝夜紡紗百餘斤。按這產能,大宋不再刻意壓制工商業,城市商品經濟瞬間就會爆發。

相較於工業生產,岳飛還是更關注甲冑情況,問道:“這冷鍛甲的具體防護效果如何?”

蘇熹自信的答道:“我朝沈學士曾經在《夢溪筆談》記錄過這種甲冑, 去之五十步,強弩射之,不能入。如今有旋作切割鐵錠,機械鍛造甲片,甲片質量皆是上佳,已盡復這種鐵甲效果。”

岳飛滿臉驚喜,問道:“強弩五十步不能入?”

蘇熹確定說道:“強弩五十步不能入。如今改進之下,即便神臂弓五十步亦難以射穿。”

岳飛神情振奮的對趙桓說道:“金軍作戰,抵近五十步方才放箭。如今五十步內神臂弓尚且難以射穿,金軍弓矢或將再難傷我將士分毫。”

想到宋軍數以萬計的重灌步兵穿著冷鍛甲列陣如山,金軍弓箭叮叮噹噹的全部無效,不得不以血肉之軀直面這鋼鐵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