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決定向商人們出售鑄鐵火炮是經過認真考慮的。

這項決斷,最令人擔憂的毋庸置疑就是民間擁有了大量火炮,是否會影響國家統治。

畢竟中原有古今中外最多的農民起義。

如果揭竿而起的百姓,拿著大量火炮來打內戰,是否會掀翻大宋的統治?

這應該是政令傳出去以後,最容易引起天下洶洶物議的一件事。

這件事,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趙桓覺得,危害性還在可控範圍內。

首先就是中原有這種經驗,天朝建國後民間別說火炮了,自動步槍、高射炮、火炮應有盡有。

兩個村子爭個水源,打仗都能動用火炮。

但也絲毫不影響統治穩固,也沒見誰瘋了拿這些重武器對抗國家。

而另一方面,則是國外經驗。

國外商人們拿到火炮後,沒人會想著把炮口對準自家軍隊。

畢竟自家軍隊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商人如果拿了幾門炮就飄了起來,一定會被強大戰列艦圍起來挫骨揚灰。

大航海時代一個接一個的國家,天文數字般的武裝商船,歷時幾個世紀都沒有商人跟自家艦隊起衝突。

總不能到了大宋身上,這個普遍共性就失效了。

但令人最安心的一點反而不在軍事上。

當一個國家在積極進取時,生產力不斷提高,財富不斷增多,民間想的都是如何去賺取財富,而不是想著如何去造反!

開船出海,揚帆起航,在哪裡不能賺到天量財富,為什麼要對抗天子,對抗大宋百萬王師?

是殖民統治不香了嗎?還是大宋百萬禁軍提不動刀了?

相比於被王師挫骨揚灰,很顯然大部分人更傾向於去享受生活。

中原百姓喜歡鬧起義不假,可是起義也要遵從一個基本邏輯。

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那都是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面對的最後之選。

沒有人會在財富不斷膨脹,社會不斷進步,大家都安享太平繁華的時候去造反。

當然了,就算是有些腦回路清奇的人想不開,面對國家穩固的統治,他也是很有可能連鄉、裡都沒有走出去,就被捕快、巡警給抓進了大牢。

而除了這一項關乎國家社稷的重大考量,趙桓還有一份期冀,那就是希望能透過民間的市場需求推動大宋鑄鐵火炮技術發展。

賣給民間的火炮肯定不是鑄銅火炮,這種鑄銅材質的火炮,價格昂貴到天價,除了大宋朝廷無與倫比的財力,任何人都無法接受。

就算是朝廷肯賣,以商人們的財富也承擔不起,無法採購充足的數量來武裝船隻。

所以軍器三司都要推出產量更大,成本更低的鑄鐵火炮,來供應商人所需。

而一旦面向市場,採購就更加直接、靈活了。

商人們可不會在意軍器三司的汗水、勞苦,市場不相信眼淚,只相信實力。

誰能推出更穩固、更先進的產品,商人們就會選擇哪家火炮。

用腳投票的商人們,會推動著軍器三司的鑄鐵火炮技術突飛猛進,迅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