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則管理國家財政預算、太倉府庫、監督審計、監督核查。”

雖然看起來改變極大,但三司的核心還是沒有多少改變。

依舊是稅賦徵收、國家專利、以及財政審計三個方面。

主要是各個方面的內容都擴充套件了不少模組,但各位大臣平日裡跟三司都有交流,理解起來不難。只是平日裡各部跟三司接觸的都是一個部門,楊時今日算是把三司的整體都展現給所有人了。

這也跟接下來廷議要談的內容息息相關。

楊時繼續說道:“去歲財政盈餘兩億四千萬貫,如今太倉共有錢財三億兩千萬貫。黃金七百二十五萬兩,白銀八千七百三十二萬兩,絹三千六百萬匹,各地常平倉有糧一億三千餘萬石。”

這份報表,十分清晰。

比之大宋以前的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要更加一目瞭然。

尤其官府手中的存糧一億三千餘萬石,這實在是太令人安心了。

以國家財政盈餘而言,大宋處於絕對的盛世當中,而且是任何前朝盛世所無法比擬的。

有這麼多糧食,朝廷可以對任何受災地區全力救災,絕對不會使當地出現民變、叛亂。

而只要不發生民變,以如今大宋的規模與體制,就不存在被推倒、擊敗的可能性。

不論事關天下的權力如何更替,國家的根本都穩固堅定。

很快楊時就談到了這方面。

“國家稅收去歲達到了九億六千萬貫。其中田稅四億七千三百二十五萬六千貫。”

“工商稅、關稅、租賦、市舶司等稅收共計四億八千六百七十四萬四千貫!”

隨著楊時話音落下,廷議大殿內瞬間響起一陣喧譁。

即便滿座都是久經官場沉浮的朝廷公卿,也依然控制不住內心的震驚。

一千三百萬貫!

工商稅僅僅超過了田稅一千三百萬貫而已。

這數字,在龐大的稅負體系中如此的微不足道。

可是在這一瞬間,卻成為所有士大夫無法承受之重!

這意味著這場聲勢浩大的權力之爭,士大夫們已經輸的一敗塗地了。

工商業成為國家的稅收主體。市民、工坊主、商人將取代士大夫,掌握社會更多的財富,代表著更先進的思想。

哪怕繼續爭論下去,工商階層也會用龐大的財富壓倒士大夫,支撐學子們取得最終勝利。

這一幕就算是趙桓這個穿越者都始料未及。自己只是改善了一下工商業環境。而工商階層自發的就學會了用財富武裝適合自己的思想理論。

在如今的形勢下,他們已經掌握了非常強大的輿論力量。任何階層都無法再重提重農抑商的思想。

趙桓怎麼也沒想到,大宋竟然會以這種方式衝破重農抑商思想的束縛。

變革是自下而上的整個社會的改變,而非自己這個穿越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