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同一個世界,不同的風景(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桓雖然決議干涉金、夏之戰,但也不是莽撞地派兵打進去。
先不說大宋能不能獲益,西夏君臣見到大量宋軍陳兵邊境是什麼反應?
你說你是來幫西夏抵禦強敵的。
可西夏朝廷上上下下每一個人都只覺得陳兵邊境的這支宋軍才是真正地強敵!
畢竟金國只是有可能讓西夏亡國滅種。
宋軍卻是已經成功打得西夏在滅國邊緣了。要不是西夏國主跪的夠快,泣血乞和。再加上女真崛起,這會兒早已經沒有西夏什麼事兒了。
所以大宋只是透過鴻臚寺將金軍動向通知給了西夏。
同時大宋最精銳的神武右軍換防到了京兆府。
統帥這支神武右軍的正是大宋最傑出的青年將領岳飛。
沒錯,青年將領,岳飛。
如今的岳飛年紀比趙桓還小,只有二十七歲。
對大宋而言,什麼培育下一代年輕將領,不存在的。
大宋最強的軍神就是大宋最年輕的將領。
這位堪稱大宋冠軍侯的將領,就是活著的霍去病,是最鮮明的軍魂。
只要這位名將仍在,帝國武功可以輕鬆再維持五十年,一直保持在巔峰狀態。
所以在外部天下風雨飄搖,戰爭陰雲籠罩的同一時間,大宋國內在五月,舉辦隆重盛典,慶祝趙桓三十歲聖誕。
在封建王朝,皇帝生日這一天,是舉國的節日。
宋承唐制,從唐玄宗開始,皇帝誕辰就有專屬的名字“天長節”,到了中晚唐,武宗時改成了“降聖節”;僖宗的則改成了“應天節”。
大宋徽宗皇帝尤愛禮儀,所以將自己這位“太上混元皇帝”的生日定為了“貞元節”。
輪到趙桓君臨萬方,自然也不能免俗,他將自己的生日從之前定下的“乾龍節”改為了“天壽節”。意為願與天同壽之意。
皇帝誕辰作為整個國家的國慶日,遵循誕節之制,詔令准許天下宴集,休假三日。
早在一個月前教坊司就將歌姬、舞姬、宮女、女官們集合起來閱樂,為天壽節表演作準備。
五月二十三日,天壽聖節會同萬國朝華夷。
國家慶典恢弘而龐大,宰執、親王、皇家宗室及文武百官全部入集英殿內賀壽。
教坊司在集英殿前搭起一座十幾丈(是丈)高的綵樓,無數教坊司樂工、舞姬便在這裡表演。
慶典並不以盛大禮樂開始,而是集英殿前綵樓上教坊司眾樂人“效百禽鳴”,內外一片肅然,然後只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
百官謝皇帝賜坐後,方才分別落座,宰相、蘭臺等從禁官員與各位親王、宗室,六部、宣撫使以上官員,以及來自金國、高麗、西夏、西遼等國的正副使坐在正殿內。
各寺、局、監的諸卿少百官與其他各國使節坐在兩廊。軍校以下官員坐在綵樓之後。
當趙桓起身敬第一盞御酒,恢弘的禮樂終於開始演奏。
綵樓之下,第一排列拍板十人,後面是五十面雕紋顏色相同的琵琶,然後箜篌兩座,張二十五絃。後面設金紋大鼓三面,兩旁對列杖鼓兩百面。
恢弘的樂隊次第演奏《傾杯》、《三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