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宋,天文學的發展顯然要遠超經典力學。

關於兩小兒辯日的激烈辯駁,並不是儒家學子們在對著文字異想天開。

而是雙方引經據典,切實的討論著最可靠的天文問題。

比如明道學派的人就堅定主張地動學說,宣揚的理論是:“地恆動不止,而人不覺,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而坐,舟行不覺也。”

也就是大地一直是在運動的,所以早晨離太陽遠,中午裡太陽近。

荊公學派對此嗤之以鼻,因為這無法解釋為什麼太陽東昇西落,到了晚上乾脆消失不見!

所以荊公學派的觀點是日心四方學說,直接引用《尚書》的名言:“地有四遊,冬至地上行北而西三萬裡,夏至地下行南而東亦三萬裡,春、秋二分其中矣。”

也就是大地會繞著太陽周遊,冬至大地從北往西行三萬裡,夏至大地從南往東也是三萬裡。春分、秋分,分其中。

但這又無法解釋,大地是怎麼跑來跑去的。

辯論進行了不久,關學就成為大宋最顯赫的學派,單手把全天下計程車子們吊起來抽。

其他學派只能一面被關學打得鼻青臉腫,死犟堅持。一面暗中拼了命的研究張載的每一段學問。

關學的主張實在是太先進了,先進到把日心說甩開幾百年。

主要是關學有創始人張載這位學術聖人,他一人便學究天人,提出的學問推著大宋的天文學狂飆猛進。

張載主張:“恆星不動,純系乎天,與浮陽運旋而不窮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幷包乎地者也。”

也就是太陽系在天上不動,但在原地旋轉。而包括大地在內的五顆星體,逆時針繞著太陽在旋轉。

並且這五顆行星的運轉速度還不太一樣,所以有時候會產生連珠現象。

但關學把這套學問推出來之後,也曾經被打得鼻青臉腫。

其中最飽受天下質疑的問題就是,那麼大一顆恆星,既然是在旋轉的,怎麼可能在原地不動?有沒有常識?合規天理自然嗎?

所以被天下圍毆一通後,關學果斷改進了學術主張。

也就是太陽是旋轉的也是運動的,其他幾顆星辰跟著太陽在玄黃宇宙中一起向前。

只是說太陽跑的太快,如蜉蝣一般的人類感受不到太陽在宇宙中的運動。

就像人類感受不到大地在運動一樣。

這個論斷幾乎是等於徹底復現了太陽系的天文運轉情形。

比之日心說還要更先進。

太陽就是在宇宙中極速旋轉前進,同時他在前進時,太陽系內的幾顆行星也在繞著她做公轉。

張載也不會想到,他故去才三十多年,他的弟子門徒就將他的學問一舉發揚光大。透過一場舉國的儒家經典大辯論,硬生生把他抬到了天文學聖人的地位。

這套理論實在是太完美,完美到哪怕千年之後,也沒法再推翻這事實。

其他各個學派絞盡腦汁,也想不出比關學更合理的解釋。

兩小兒辯日,這個本應該對儒家無解的經典話題,卻領先西方數百年推匯出了真諦。

所以整個天下都沒有什麼日心說的觀念,天下人都稱之為橫渠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