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氏?”這個名字迅速引起劉錡與趙懷恩的重視。

邊廝波結介紹道:“如今佔據青唐城的是卡加六部。卡加六部公認唃廝囉曾孫結什角為王子。唃廝囉王朝已經覆滅,結什角已經沒什麼權力。但他背後的母系家族,喬氏世代居於歷精城,所部可六七萬人,號令明,人憚服之。”

“所以喬氏與卡加六部合流,一同佔據了青唐城。”

番邦首領的名字聽起來十分拗口, 劉錡也懶得去記,只是很迅速的理清形勢,說道:“所以如今喬氏與卡加六部合兵守在了西寧城內?雙方有多少兵馬?”

邊廝波結說道:“喬氏部眾有六七萬人,卡加六部合眾亦有六七萬人。”

二者合流,部眾十餘萬,的確規模可觀, 比得上一個大型草原勢力, 可以割據劫掠一方了。難怪隴右都護府局勢糜爛。

劉錡問道:“他們可否還有其他援軍?”

宋軍駐兵在保塞寨沒有立即發起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敵軍虛實。

既不清楚西寧城內究竟有多少守軍,也不清楚周圍是否有潛在威脅。

所以劉錡沒有貿然進攻,而是一邊拉攏周圍部落,一邊鞏固後勤,設定工事。

作為宋軍名將,他精通兵法,深知“善戰之將,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道理。

邊廝波結立即說道:“如今顯然是沒有。但如果戰局不利於王師,說不得就會有部落看不清形勢加入叛軍。”

“但對叛軍也是一樣形勢。草原各部都在注視著此戰,無論王師還是叛軍都無法軟弱後退。一退,則積蓄的聲勢、銳意將全部散盡。中原有句話,叫失道者寡助。”

劉錡沒有糾正他對這句話的誤解,而是就勢問道:“所以你認為王師應該全力以赴擊敗叛軍?”

邊廝波結重重點頭,說道:“這可是王師一舉蕩清隴右的機會。喬氏平時盤踞在歷精城,卡加六部分散於積石軍。若逐一剿平,困難重重。但如今這二者雲集於青唐城, 可正是王師的天賜之機。”

邊廝波結說的名稱都是吐蕃舊稱,青唐城即大宋西寧城,而歷精城在大宋名為寧西城。顧名思義,就是西寧城西邊的城池。

積石軍則是西寧州南邊的一個州,雖然名為軍,但與湟州、西寧州平級。

如果宋軍順利將喬氏部眾與卡加六部的軍隊都覆滅於西寧城中,那隴右都護府名義上的四州,一戰就肅清了三個州。

剩下的廓州土地狹小,被包在了湟州與積石軍之間,宋軍一兩日就能收復全境。

現在就看宋軍能否在正面的堂堂之陣中攻克西寧,肅清叛軍了。

顯然邊廝波結也是想觀察宋軍的戰力。如果宋軍依舊像二十年前一樣,戰無不勝,那他就死心塌地的幫宋軍平定隴右。

如果宋軍不堪一擊,他也有可能燃燒起野心,向南方擴張實力,割據一方。

局勢已經非常明瞭,劉錡很快便下定決心,宋軍主力十萬與一萬三千吐蕃胡騎合兵西進,進攻河湟最重要的城市西寧。

喬氏與卡加六部合計部眾共有十幾萬人,但不可能全是戰兵, 老弱婦孺要佔去大半。

能有五萬人的部隊, 就已經是極限。

宋軍人數至少兩倍於叛軍, 這一戰宋軍勝率極高。

保塞寨與西寧城相據不足百里, 宋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後,沿著湟水西進,只用了三日便抵達西寧城下。

之所以區區百里路,宋軍走了三日,主要是大部分時間宋軍都在安營紮寨,構建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