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紇、于闐和三佛齊國,是羈縻的遠方胡族,需要感化。他們都是穿本族服飾,行本民族禮儀。比如三佛齊國,如何拜佛祖,就如何拜大宋皇帝。然後大宋賜予其中原服飾衣服。

最特殊的就是遼國與西夏。遼國尊大宋為長兄之國,所以正使、副使都行跪拜禮。只是正使行契丹的跪拜禮,副使穿漢服,嚴格執行漢禮。

而西夏正副使卻都穿著本民族服飾,頭戴短小金冠,不跪拜,只叉手行拱手禮。

見到皇帝,只拱拱手?趙桓穿越以來,敢對他這麼拽的,墳頭草都已經三尺高了。

在京兆府主持外交事宜的鴻臚寺卿唐翊,收到來自女兒唐怡在宮中的確切訊息,隨即一改此前好好先生的形象,態度無比強硬。

西夏今後朝拜中原,必須如高麗,越國故事,服飾、禮儀一如漢臣。

這引起西夏使團的強烈抵制,西夏副使苦苦哀求,請雙方禮儀如舊。

有識之士都能清楚,西夏一旦接受這種協議,其文化認同,民族特色都將迅速消失,一旦衰落,宋朝就將在這裡無障礙地重設州縣,再復河西走廊,酒泉、武威、張掖、敦煌、瓜州、沙洲等漢家故地。

西夏國內雖然推行漢風,崇慕儒士,但所有人都清楚在對外方面必須堅定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絕不能被宋室掌握宣稱。

可任西夏副使如何能言善辯,並四處疏通關係,聯絡在京兆府地鴻臚寺官員。大宋談判地態度沒有一絲動搖。

情況再次重現經典,趙桓為大宋守住了底線,那這個強大的國家就不會有太差的表現。足以碾壓過四方。

雙方談判,直到金國使節到來也沒有取得進展。

但談判已經拖延不下去了,一旦宋金使節談判之後,雙方重申謹守和約。對西夏而言就失去了迴旋的餘地。要麼無條件答應大宋的所有要求,要麼兩國動用數十萬大軍再戰一場。

最終西夏副使的苦苦堅持,敗給了西夏國主的滿腹私慾。

大宋許諾,西夏在今後任何外交場合都行漢臣禮節,穿中原服飾。那西夏國主可以不用認趙桓為父,他西夏國主亦無需再姓趙,可以復李乾順之名。

所以趙桓的好大兒李乾順就最後一次盡孝,簽了這份宗藩協議。

西夏為大宋藩臣,每年朝貢都要行漢臣禮,並需進貢戰馬五百匹,青鹽兩千石,氈毯三千張,大黃五千斤。

這些都是西夏最著名的特產,是往大宋、金國、遼國暢銷的物品,對大宋而言,尤其對趙宋天子趙桓,這是絕佳的貢品。

皇室財團甚至出了一個專門的企業,就負責打點出售各國朝貢給天子的貢品。

大宋賜給西夏的東西,則包括御賜宮廷服飾三百件,皇家御用瓷器三百套,水晶琉璃盞一百件。

看起來,那名聲自然是高大上無比,彷彿價值連城,當然實際上誇得也是價值連城。

但真實情況就跟《大明通典》一樣,掌握了定價權的宗主國,把賞賜物品的價格提升了不止十倍。

這些賞賜其實就是大宋財團出產的服裝三百套、瓷器三百套以及新技術玻璃杯盞一百件。

要說價值,賣到西夏肯定是價值不菲。但絕對抵不上西夏這些貢品。

可是也沒辦法,雙方國力在那裡擺著,西夏不得不向大宋進貢。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