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八科取士(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哪怕儒生們把這幾句話背的滾瓜爛熟, 釋義研究的無人能比。也一點實際用處沒有, 換不來任何出身。
當趙桓揭開這個尖銳的話題,士大夫們也陷入沉思,面對當今春秋鼎盛的官家,士大夫們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的出路又在何處?
如果學《論語》、學《孟子》不能換來出身,儒家又當何去何從?
陳東深吸了一口氣,說道:“臣只是太學司業,管不了士人之事。所以臣只管天下各大書院,將會學習大食,統一為所有學生頒發學位。”
“學習律法者,頒發法學學位,學術昭著者,頒發法學博士。”
“學習數算者,頒發數算學位,如祖沖之一般,貢獻不凡,學術著作為一代經典,同樣授數算博士。”
“至於學習四書五經者,臣打算統一頒發文學學士,學問淵博者,頒發文學博士。”
“所以選試亦將復《唐六典》所設的八科選試,分醫科、制科、明法科、明算科、明經科、諸史科、進士科、工商科。學子在各學院取得學位證書,方能參與選試。”
“其中醫科考《本草經》、《傷寒論》等,諸史科考《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明法科考律、令、朝廷律法《宋刑統》、試策,諸科相類。”
趙桓擺了擺手,並不認同,說道:“八科取士,前唐已經失敗,淪為點綴,最終只剩下進士科,考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有唐一代,科舉尚不如我朝完善。”
“卿如果只是想恢復古治,那毫無意義。”
陳東立即解釋道:“臣以為這兩者大不相同。前唐八科取士,取得是官。一朝只錄取二十九人為進士,其他七科皆為胥吏,這才導致進士越發重視,而其他七科幾乎無人問津,先後終止。”
“但臣以為國家之興亡,在於吏治;吏治之得失,唯在用人。”
“但恰逢在我朝,吏治之腐敗,堪稱亙古未有。胥吏之為禍,累壞朝廷政策,頻頻導致地方黑暗腐敗,叛亂從生。”
“以至於在我朝地方形成顯著的吏強官弱局面。”
“黠吏之為奸,常起於上無所畏,而下無所忌。這是因為我朝胥吏人數是官員的數十倍,但卻並沒官身,亦幾乎不可能升遷。無懼無畏,又無希望可言,所以他們迅速轉為貪汙腐敗,勾結士紳。”
“但若恢復八科取士,則學子可以從取代壟斷地方的胥吏。顯著減輕地方的黑暗腐敗。”
“而且有一點極為關鍵,進士科的學子,也要從基層開始升遷,並不高於其他八科。”
聽完,趙桓神情一振,感覺有十分濃厚的興致了。
貪官汙吏這個詞,也就是從大宋開始,成為轉折點。
在大宋之前,貪官更讓底層百姓痛恨。而自大宋之後,汙吏更讓百姓絕望。
這就是因為從大宋開始,官吏成為兩個互補流通的階層。
胥吏之奸,成為整個社會從上到下都頭痛不已的一個弊端。
如果這次趁著為學子規劃出路,一併解決了奸吏的積弊,無疑是一件令人非常振奮的事情。
7017k